袁興石,男,1953年4月24日(農歷)出生于江蘇大豐。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今南京中醫藥大學),40多年躬耕于中醫臨證一線,長期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的臨床帶教和教學工作。對內科肝膽病,脾胃病,男性病等,婦科月經不調、不孕、附件炎、盆腔炎、更年綜合癥等疑難雜癥有獨特而豐富的實踐經驗??偨Y出:肝氣下陷證治,宣化濕邪治慢性肝病,破氣化痰治肝硬化,脾胃病強心補氣論治,婦科化痰十法,氣火理論治疑難病證等創新理論。經臨床反復驗證,多獲良效。
內科篇
1.論肝氣下陷證治.
2.慢性乙型肝炎從脾胃論治的體會.
3.補中益氣湯新用驗案3例. 4.活血降氣湯為主治療肝腹水21例臨床小結.
5.活血行瘀、宣化濕邪為主治療乙型肝炎50例臨床總結.
6.乙肝滅依散治療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115例報告.
7.淺論治肝膽病佐以肺衛藥。
8.乙型肝炎虛實論.
9.肝病冬令用膏劑.
10.消渴從肝論治.
11.疏肝利膽法在脾虛泄瀉中的運用.
12.52例夏秋季手足心發熱與慢性膽囊炎關系的臨床觀察.
13.脾胃疾病診治一得.
14.枳術湯治療老年人消化道蠕動遲緩
15.慢性胃病腹診與驗方
16.貼臍止瀉餅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106例總結.
17.痙攣性結腸炎驗案一例.
18.中西醫結合治菌痢.
19.熟地重用治療暴痢滑脫、久痢頑痛.
20.三香飲治療食肉后病證.
21.活血青龍丸治慢性咳喘.
22.論哮喘宿根.
23.補腎陰治全血減少
24.腎結石化泄方.
25.論桂枝湯治療冠心病.
26.龍斛地黃湯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7.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辨證論治.
28.白龍湯治療手足心灼熱.
29.白細胞減少癥的辨證施治.
30.陳松齡老中醫治療白血病的經驗
31.高血壓以非化學藥物的防治的思路和方法.
32.土病求火臟論.
33.論梅核氣的證治.
34.老人夜尿多,宜心腎陰陽同扶.
35.逍遙丸治小便淋漓.
女科篇
36.痛經.
37.治療閉經的經驗體會.
38.服避孕藥后月經失調案.
39.閉經新論.
40.經前期病證治驗三則.
41.婦科化痰十法.
42.功能性子宮出血的中醫診治.
43.妊娠期常見癥狀的處理.
44.產后處理.
45.幼稚子宮的中醫診治.
46.不孕癥辨治再探.
47.崩漏與臟腑辨證.
48.略論崩漏一止,首當生津和胃.
49.保護受精卵著床以治不孕癥.
50.絕經期變證論治.
51.傅青主妙用荊芥.
52.婦科“人中”望診.
53.天王補心丸在婦科的運用.
54.“環血方”治療放環后月經過多證.
55.女扎后崩漏治驗
56.老年赤白崩治驗.
57.化物湯為主,治療少腹痛證.
男科篇
58.陽痿從肝論治.
59.陽痿、早泄、滑精難證論治.
60.前列腺炎、前列腺腫大的內治與外治.
61.早泄論治五法.
其他
62.《內經》壯火食氣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
63.中氣下陷之我見.
64.大建中湯治療腹部疑難病證.
65.蔥茶蒼耳飲治鼻淵.
66.補中益氣湯變化治療牙齦病.
67.準繩瀉黃散加味治愈頑固口腔潰瘍一例.
68.鎮肝熄風湯治疑難雜癥.
69.血象和證候關系初探.
70.血象與證候關系100例臨床觀察報告.
71.桂枝茯苓丸加味治下焦痛證兩例.
72.小柴胡湯治發作有時之疑難雜癥.
73.醋的臨床運用.
74.噙含法與上焦病.
75.蔣御天用噙含法給藥的經驗介紹.
76.香蘇烏梅飲的臨床運用.
77.難證、怪證,治驗拾零.
78.小談刮痧.
79.清火疏肝治性慾淡漠.
80.慢性雜癥從心論治探討.
81.古方治癌、效案選錄.
82.顱內膠質細胞腫瘤一例.
83.自擬“鎮痛湯”代“杜冷丁”緩解癌性疼痛.
肝主疏泄,性喜升發,故肝病無論虛證還是實證,多見陽亢上擾的證候。古人云:怒則氣上,大怒則血郁于上。突出了肝病具有 “ 上犯” 的特性. 然而 , 肝氣虛弱 , 疏泄無力 , 升發不足 , 必然陷下 。 猶如木無生長、升發之性 , 則枝葉垂萎。 誠然 , 肝氣下陷, 亦是肝木特性的病理表現之一。
1.肝氣下陷,清陽不升
足厥陰肝經自下而上 , 連目系 , 交于巔。 肝之清陽亦循之出上竅, 以濡目養腦 , 則元神清靜 , 目睛明亮。 肝氣虛弱 , 陷下不升, 或升發不足 , 則清空少肝之清陽積聚而虛 , 虛則病發眩暈。 如陳自明言: “ 徇蒙招搖 , 目瞑耳聾 , 下實上虛… … 上虛者 , 肝虛也 , 故肝虛則暈 。 ”
張某 , 女 , 55歲 , 工人。頭昏目花時輕時重年余。 10年前患乙型肝炎 , 治療后肝功能正常, 抗-H Bc(+) , 此后不耐勞累,近來右脅不適 ,頭昏乏力 ,視物時模糊 , 兩腿痠軟, 飲食正常 , 大便調暢, 舌質淡紅、舌苔薄白, 脈稍弦。 此肝病之體 , 肝氣早衰、升發無力, 清竅失養使然 。 治以補肝舉陷 , 升發清陽。 生黃芪 30克 , 黨參 20克, 柴胡 5 克 , 木賊 10克 , 升麻 10克 , 當歸 10克, 枸杞10克 , 菊花 10克 , 炒白芍 10 克 , 生姜 4 片, 紅棗 7 枚 , 每 日 1 劑 。煎服旬日而已 。
2.肝氣下陷,宗氣虛塌
肝主升發 , 肺主肅降 , 兩臟總司人體氣機升降。機體主升之機在于肝 , 肝為升發之源 , 脾為升清之器。脾性升清之能藉肝之升發之力 ,則水谷精微之清純者方可上歸 , 與肺吸入之清氣相合為宗氣。 宗氣又憑肝之升發之力 , 上浮于胸中。倘使肝氣陷下,難以升發 ,則脾之升清無力,宗氣乏源而空虛 ,又肝氣不能升托宗氣于胸中 , 則宗氣塌陷。 此類病者, 少見脾經征象 , 反有肝病癥狀。
駱某 , 男 ,43歲, 農民。右脅隱痛 20天,小便淡黃 , 胸有空虛墜感 , 深吸為快 ,氣短乏力懶言 ,不耐勞累 ,飲食正常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緩 。肝功能 : 谷丙轉氨酶(ALT) 121.4 U/L, 抗-H B s ( + ) , 余項均 (-) 。前醫或以疏肝寬胸之藥, 或以利濕解毒之物 , 病情反重。此系肝氣虛弱 ,升發不足 ,脾難升清, 宗氣乏源 ,具有下陷之勢。治以補肝升清 ,充托宗氣。炙黃芪10g,黨參 10g,當歸 10g, 炙甘草 5 g ,桂枝 8 g,生地黃 10g , 陳皮 10g ,焦白術 10g, 蒲公英 10g,升麻10g,柴胡 l0g , 生姜 2 片,每日 1 劑 , 煎液分 3 次服 。 西藥仍用益肝靈77 m g , 肝泰樂 0.2g, vc0.2g,肌苷 0.4g , 甘草甜素150m g , 均日 3 次 。 治療旬日癥狀去 , 1個月后查肝功能正常。
3.肝氣下陷,因虛致郁
肝木疏泄 ,性喜升發。疏泄通暢 ,升發有力 ,則氣行血行 , 循環無端。 肝病已愈之體 ,或慢肝纏綿之人 , 肝氣虛弱 , 疲于升發則下陷, 致疏通無力而郁滯。血隨氣行 , 氣不升則血不上行 , 一則氣血郁于肝臟本經而脅痛、隱隱重墜 , 二則氣血郁于肝之以下 ( 門靜脈系 ) 各相聯臟器 ,而成肝木無力制土之勢 ,見脘脹、腹脹、便溏等脾胃癥狀。此時非補肝氣、 助疏泄 , 令肝氣升、 血上行 , 則不能釋其苦。
楊某 , 女, 55歲, 工人 。右脅重墜隱痛伴腹脹半年。16 年前患慢性肝炎 , 住院兩次并長期門診服中藥而愈。半年來右脅隱痛有墜感 , 腹脹得矢氣則快 , 胃脘時脹, 納少 ,形體肥胖 , 腹脂肥厚 , 面色不華 , 舌質淡紅 , 舌苔薄白, 脈緩。 肝區叩痛明顯 , 腹部按之柔軟。 刻下肝功能 : 谷丙轉氨酶(ALT)86 U/L 。 曾以疏肝理脾等法治療無效。 此系肝虛氣弱 , 升發無力 , 氣陷血郁于肝、脾、 胃三經 。 治以補肝升陷, 助木疏泄 , 氣升血行 , 則不痛不脹 。 生黃芪20g, 黨參15g , 柴胡10g, 木賊10g,桔梗6g,砂仁 ( 后下 ) 5g , 當歸10g ,紅花5g, 陳皮10g,焦山楂 10g, 薏苡仁20g, 焦白術 10g ,炒谷芽、麥芽各30g, 生姜 4 片, 大棗 5 枚。 服藥 3 劑 , 諸苦頓失。 繼服半月, 以鞏固之 。
4.肝氣下陷,濁氣聚膽
肝為乙木 , 膽為甲木。 膽附于肝 , 肝之余氣藏于膽。 肝具升發之性 , 主少陽升發之氣。 肝氣虛弱 , 升發無力 , 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故濁陰聚于甲木 , 藏于膽腑 , 為有脅痛 、黃疸表現之膽囊炎 , 重則成有形之結石 。結石久積不 去 , 阻礙疏泄之性 , 則肝氣暗傷。慢性膽囊炎 , 久病之體 , 則傷肝膽正氣 。如是則肝失升發之性。 膽石癥 、 慢性膽囊炎 , 勞累是其發病誘因之一,勞則氣耗 , 肝氣更虛 , 升發不足 , 則疏泄無力 , 而脅痛作也 。
范某 ,女 , 46 歲, 農民。脅痛時作時休兩年,每于勞累后則作。當地以對癥治療 ,病痛不減。延余診治 ,右脅按之痛甚 , 舌質暗紅 , 舌苔薄黃 , 脈弦。 B 超報告 : 膽石癥伴膽囊炎 。 治以補氣疏肝 , 升清降濁。生黃芪30g,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柴胡10g,木賊10g,青皮15g, 桔梗5g, 郁金15g, 當歸10g, 升麻10g, 金錢草30g, 海金沙 ( 包 )15g, 威靈仙 30g, 炒白芍15g, 炙甘草 8 g, 每日 1 劑 , 水煎服 。 另以膽酸鈉 0.3g, 利膽醇丸 2 丸 , 日 3 次。 服藥 4 天痛止 , 后以上方配制藥丸 , 每日早晚各服 10g , 連續 3 個月。 隨訪 4 年, 脅痛未作 。
5.肝氣下陷,筋弛臟垂
臟器下垂 , 古今咸以脾氣下陷論之。再探經旨,又驗臨證 , 肝氣下陷, 筋弛臟垂者并不鮮見 。體內五臟六腑等有形之器 , 能各守其位 , 主要賴臟器周圍韌帶的固定。 肢體聯結處關節、 肌肉的一種主要組織亦是韌帶。韌帶屬筋的范疇,筋即筋膜 , 而筋膜之所主在肝也 。 《 素問 · 痿論 》曰: “ 肝主身之筋膜。 ” 肝氣升發 , 淫精于筋脈 , 筋脈有力, 則能舉托臟器 。若肝氣虛弱 ,其氣下 陷, 筋脈失養而松弛 , 則內臟垂墜 , 可見胃、肝、 腎、 子宮 、肛門下垂,疝氣等。 治以補肝舉陷,升發清陽 , 以強筋脈張力 , 令臟器復歸其位。
吉某,男 , 54歲 ,農民。右側陰囊有腫物月余。月前負重屏氣后 ,發現右側陰囊有腫物 ,其物臥時消失 ,立時下墜 ,且朝輕暮重 。飲食正常 ,二便調暢,形體修長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稍弦。 此系努力傷肝 , 肝虛氣陷, 筋脈無力托舉而墜入陰囊。 晨起陽氣初升之時 , 得逸陽氣休復之后 , 筋脈得升舉之力 ,而墜物自回 。治以補肝益氣, 舉陷托物。 生黃芪30g , 黨參15g , 柴胡10g , 木賊10g, 枯梗8g, 青皮5g, 橘葉、橘核各10g, 厚樸5g, 桂枝 8g , 炒積殼10g, 海藻10g, 昆布10g , 川棟子10g , 川斷10g , 紅棗 5 枚 ,每日 1 劑 , 水煎服。服藥 10 天而愈 。
6.肝氣下陷,陽痿不舉
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而過。肝氣充足 ,經氣通暢 ,升發有力 ,則陰器勃舉如常。否則可現陽痿 ,如《 靈樞·經筋》 曰: “ 足厥陰之筋 , 其病… … 陽器不用 ,傷于內則不起 。 ” 《 素問·痿論 》 :“ 宗筋弛縱 , 發為筋痿 … … 筋痿者, 生于肝 。 ” 宗筋主前陰 , 故宗筋弛縱 、 筋痿, 含陽痿之義 。從經文悟得 , 肝氣傷損 , 升發無力 ,陷下不舉 ,則陰器不用不起。郁怒之人多見此證 。暴怒傷肝 , 并非都為怒則氣上之象 , 恰恰相反 , 常見怒則肝虛氣陷之證。 陽痿緣于此因者多也。
劉某 , 男 , 54 歲 , 農民 。陽痿20天 , 20天前暴怒之后 , 繼現陽痿不勃 , 胸悶 , 腰痠 , 平素小便微有余瀝 ,尿色清純 ,舌質淡紅 , 舌苔薄白 , 脈弦。此系怒傷肝氣 , 氣陷不升 , 宗筋弛縱 。治以補氣升陷。通筋興陽 。生黃芪 30g, 黨參15g, 炒白芍15g, 炒柴胡5g, 桔梗8g, 橘葉、橘核各10g, 木賊10g ,炒枳殼10g, 路路通10g, 小青皮 8g, 川斷 10g, 懷牛膝 15g,淫羊藿20g, 陽起石 20g, 炙甘草 5g , 大棗 5 枚 , 每日煎服 1 劑 。治 5 天 陽器舉 , 合房歡 。
7.肝氣下陷,血出前陰
肝主藏血, 亦賴肝氣疏泄、升發之力。大怒則血郁于上,使人薄厥 , 即肝血隨肝氣上注清竅使然 。這是肝氣乖逆、肝血失藏表現的一種 。其另一種表現則為婦人怒后陰道出血 , 常見病證有怒后尿血、月經過多、崩漏、 妊娠胎漏 、惡露不絕等。 其病理機制 , 以藥測證而知, 不是怒氣傷肝 , 疏泄升發過度致血失所藏 , 而是郁怒傷耗肝氣 , 肝氣虛弱 , 升發無力 , 血失氣帥 , 隨肝氣陷下 , 沿足厥陰經繞陰器而出前陰。 治以補肝益氣, 升陷攝血 , 每可藥到即愈。
王某 , 女 , 25 歲 , 工人。 月水半月一行 , 或旬日即潮 ,血量多時似沖 ,少時淋滴 ,予調理半年, 月經期、 量、 色 、質均獲滿意。日前與人爭吵, 須臾陰道見紅 , 是夜血量似流 , 腰不痠 , 顴紅 , 舌質淡紅 ,苔薄白,脈稍弦。先從大怒肝氣升發過度論之 ,以平肝寧血之劑 ,無濟于事 .思忖之 ,大怒傷肝 , 肝氣被伐 , 升發無力 , 其氣陷下 , 血隨之崩于下 。治以補肝益氣 , 升陷攝血。 生黃芪50g , 黨參30g , 柴胡5g,茯苓20g,炒薏苡仁20g , 冬瓜仁20g, 炒當歸10g, 炮姜10g , 阿膠 ( 烊化 )10g, 熟地黃30g, 炙甘草 5g 。 上藥服 1 劑血量減 , 服 4 劑崩沖止 。 3個月后,偶因郁怒于懷 , 陰道流咖啡色液體 , 繼而血出似潮 ,遂來求治 ,仍以上方 3 劑獲效。
8 .結語
肝主疏泄 ,性喜升發。其病時,不是責之醫者往往于疏通受阻, 即疑為升發過度。升發失常 ,既有太過 ,又有不及。不及則表現為肝氣虛弱 , 疏通無力 , 升發不足之肝氣下陷病證 。肝氣陷下或見本經氣不能充養頭目之眩暈 ; 或見升發不足 , 脾難升清致宗氣空虛; 或見升發不足 , 疏通無力致郁滯之脘、脅、腹脹痛?;蛞娚l不足 , 濁陰不降之膽腑證 ;或見升發無力 , 筋脈松弛之臟器下垂 ; 或見肝氣下陷, 宗筋弛縱之筋痿;或見怒氣傷肝 ,肝氣陷下 ,氣不帥血之瘀血、 出血等。補肝益氣 , 升發陷下 , 可除上述各證。黃芪配黨參 ,能益補肝臟升發之氣 , 其中黃芪性升 ,于肝氣弱而不升最宜。 柴胡入肝主升,木賊益肝膽 , 治氣陷臟脫 ,桔梗載氣上浮 , 三者助芪、參升發肝氣。以上為補肝升發湯,臨床隨證加味。
慢性乙型肝炎 ,從解剖學角度而言病變在肝 ,然其臨床表現 ,在中醫學中多半屬脾病征象。通過從脾辨證論治 ,在減輕或消除肝炎臨床癥狀的同時 ,肝功能亦隨之好轉甚至復常。
1. 補脾清熱止衄血
慢性乙型肝炎 ,?,F鼻衄、齒衄、肌衄等血證 ,此乃脾虛、肝熱使然。 脾統血 ,肝藏血 ,血失所統,所藏則離經而去?!皦鸦鹬畾馑ァ?nbsp;,肝熱火生 ,蝕耗正氣 ,令氣更虛 ,氣不帥血 ,血失帥主 ,則隨處可溢。治以補脾氣、清邪火 ,以冀衄止。
例1. 龔某 ,男 , 43歲 ,工人。 初診時間: 2001年5月 21日?;家倚透窝?nbsp;3年 ,右脅脹痛 ,鼻衄、齒衄月余 ,納少脘脹 ,面色晦滯 ,舌有紫氣 ,舌苔薄黃 ,脈弦。肝功能:BIT 25μmol/L, ALT 406.6U/L, AST 551.6U/L, ALK 248U /L, γ- GT 69U /L, TTT 13.2U /L, HBsAg (+) ,大便潛血 (+)。 治以補氣健脾、清熱止血 ,佐以化瘀祛痰。 處方:紅參須 10g,生黃芪 10g ,炙甘草 5g ,黃芩 15g,大黃炭 5g ,茵陳 20g ,桃仁 10g ,丹參 30g ,赤芍 30g ,三七粉 5g ,血竭粉 5g ,土鱉蟲 10g ,焦山楂 30g ,鱉甲15g ,杏仁 10g ,廣郁金 15g ,大貝母 10g。 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另以強力寧 80ml 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500ml,復方丹參注射液 20m l加入 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 ,靜滴 4天。治療 4天后血止。 后連服中藥 30天 ,肝功能接近正常 , A /G> 1,停藥。
2. 溫陽健脾實大便
便軟、便溏乃是乙肝之人陽虛脾弱、肝失疏泄之象 ,亦即所謂"乙肝腸病"。治以溫陽健脾 ,土實制水 , 水不制火 ,火旺克金 ,金弱不制木 ,則木氣自達 ,疏泄有力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此之謂也。同時火旺暖土,脾氣得實 ,運化有權 ,則大便正常。 例2. 陳某 ,男 , 26歲 ,農民。 初診時間: 2001年8月 10日。乙肝之體 ,腸鳴、便溏 1個月。舌質暗紅 ,舌體偏大 ,舌邊齒痕 , 舌苔薄白 , 脈象沉緩。 肝功能:BIT 11μmo l /L, ALT 50. 9U /L, AST 43U /L, γ – GT 11U / L, ALK 125U / L, T P 81. 5g / L, ALB 45. 8g / L, T TT 8. 2U / L。兩對半: 大三陽。先以健脾化濕 ,癥狀依舊 ,后以溫陽健脾 ,養血化濕為治。 處方:炮姜 10g ,熟附片 5g ,陳皮 15g ,木香 10g ,黃連 5g ,當歸 20g ,山楂 10g ,丹參 30g ,赤芍 30g ,豬苓、茯苓各20g ,澤瀉 20g ,茵陳 20g ,炒薏苡仁 20g ,佩蘭 10g。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7天后大便轉實 , 肝功能: BIT 9μmol / L, ALT 42. 6U / L, AST 30. 6U /L , γ - GT 28U / L, ALK 121U /L,較前好轉。
3. 化濕健脾消腹脹
乙肝病邪 ,濕毒之性。濕性粘膩、重濁 ,易困遏氣機 ,損傷陽氣。脾喜燥惡濕 ,肝條達不抑。濕困脾土 , 土壅木郁 ,運化受阻 ,疏泄失司 ,樞機不利 ,則腹膨、腹脹、腹重 ,甚則脘腹俱然 ,欲矢氣而不得。治以化濕健脾 ,令陰霾散、陽氣展、脾氣運、氣機暢。例 3. 趙某 ,女 , 45歲 ,商人。 初診時間: 2001年8月 30日。腹脹時輕時著 8年 ,刻下脹甚難眠。 肝功能:BIT 24.7μmol /L,ALT 228U /L, AST 125U /L, ALK 71U /L,γ –GT 68U /L,TP 80. 6g /L, ALB 40. 8g /L。 兩對半: 大三陽。 形體偏胖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邊有齒痕 ,脈細。 遂擬化濕健脾消脹法。 處方:佩蘭 10g , 砂仁 ( 后下 ) 5g , 陳皮 15g , 制半夏 10g ,炙甘草 5g ,炒薏苡仁 20g,茯苓 20g ,豬苓 20g ,莪術20g ,茵陳 20g。 每日 1劑 ,煎液分3次服。服藥 7劑 ,腹脹消 ,肝功能好轉。 兩個月后又腹脹 ,難以眠、食 ,再投上方 3劑 ,腹脹旋釋。
4. 健脾補腎御感冒
易感冒在乙肝病程中常被忽視。 其可見于無癥狀肝病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 ,也可見于乙肝發病者。一旦感冒 , AL T、 AST 等肝功能指標則明顯波動。易感冒者表不固 ,腠理疏 ,衛氣虛。 衛氣源于脾、出于腎、宣于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腎為元氣之宅 ,肺主一身之氣。三臟不足 ,則正氣不強 ,免疫力低下 ,在表則難御外邪而時感冒 ,在里則不敵濕毒而肝病暗纏隱作。 治以健脾補腎 ,俟肺氣固 ,樞機轉 ,表里暢 ,邪毒解 ,肝功隨之改善。例 4. 朱某 ,男 , 54歲 ,農民。 初診時間: 2001年9月 16日。兩個月前體檢發現患有乙肝 , 平素易感冒 ,目前肝功能: BIT 12. 6μmo l /L, ALT 49. 7U /L, AST 46U /L, ALK 279U /L, γ - GT 27. 4U /L, TP 83. 3g /L, ALB 51. 8g /L。 兩對半: 大三陽。 飲食正常 ,二便調暢。舌質淡紅、舌苔薄白 ,脈弦。治以健脾補腎 ,固表解毒。 處方:小紅參 10g,生黃芪 10g,焦白術 10g,茯苓 10g ,炙甘草 5g ,熟附片 5g ,桂枝 5g ,干地黃 10g ,山萸肉10g ,澤瀉 10g ,防風 10g ,炒薏苡仁 20g。 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服藥 30天后 ,很少感冒 ,肝功能趨于正常。
5. 強筋健脾壯腰膝
乙肝以腰膝痠軟為主要表現者不乏其例 ,或為膝關節痠痛 ,或為小腿痠楚不耐勞累。 此乃乙肝病者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關節 ,波及于肢體所為。 正虛之所 ,便是容邪之處。肝主筋 ,腎主骨 ,筋骨之病責之肝腎不足。 又脾主四肢 ,脾氣充則四肢強 ,脾氣虛則四肢軟。 故治以強筋健脾 ,佐以補腎 ,則腰膝壯而痹痛除 ,脾氣實而四肢健。例 5. 趙某 ,男 , 40歲 ,工人。 初診時間: 2001年7月 18日。腿痠乏力 3月。 近日肝功能報告: ALT 50. 8U / L, AST 35. 1U /L, ALK 342. 5U /L。兩對半: 大三陽。飲食好 ,二便調。 舌質暗紅 ,舌苔薄白膩 ,脈有滑意。治以強筋健脾,除濕痹,壯腰膝。 處方:川斷 10g ,杜仲 10g,桑寄生 20g,狗脊 10g ,紅參 10g ,黃芪 10g ,茯苓 10g ,炒蒼術 10g ,懷牛膝 10g,川芎 10g ,熟地 10g , 防風 10g, 炒薏苡仁 20g ,秦艽 10g ,紅棗 5枚。 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服藥半月 ,腿痠消失 ,肝功好轉。上方中 ,秦艽等藥既能治肝 ,又能治痹 ,一舉而兩得。
6. 升清健脾降血糖
乙肝病毒主要感染肝臟 ,同時又多系統、多臟器侵犯。 每當犯及胰腺及內分泌系統時 ,則除有肝功能損害 ,還出現血糖高、人體消瘦等糖尿病表現。 脾運化水谷精微 ,又主升清 ,升清失司 ,運化乏力 ,則水谷精微滯留于血 ,不能升化濡潤機體 ,而出現血糖高、形體瘦等癥狀。治以升清健脾 ,水谷精微得以運化 ,則血糖降 , 氣血旺 ,肌肉養 ,形體壯。
例 6. 吳某 ,男 , 33歲 ,工人。 初診時間: 2001年5月 17日。脅痛時作時休 8年 ,伴消瘦 1個月。 肝功能報告:ALT 576U /L, AST 430. 3U /L, γ - GT 153U /L, ALK 214U /L。兩對半: 大三陽。血糖: 11. 7m mol /L。視物模糊 ,舌質紅、苔薄黃 ,脈滑。 治肝同時 ,口服格列齊特降血糖。 用藥 30天 ,肝功能明顯好轉。 但空腹血糖仍高在 12. 5mm ol /L。遂停格列奇特 ,以中藥升清健脾 ,化瘀清熱。 處方:葛根 10g,天花粉 10g,黃芪 10g ,參須 10g,生苡仁 20g ,三七粉 5g ,郁金 10g ,土鱉蟲 10g ,丹參 10g,大黃 10g。 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另以甘草甜素片 150mg ,每日 2次口服。 治療30天 ,肝功能正常??崭寡?nbsp;7. 9mmo l /L,明顯好轉 , 1 個月后血糖降至 6. 8mmo l /L。
7. 脾肺同治退腹水
肝病腹水 ,緣于脾氣運化失司 ,肝氣疏泄無權 , 腎氣氣化乏力 ,肺氣逆而不降 ,以致水停血瘀于大腹。大腹屬脾 ,故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是腹水形成的主要方面。 治以健脾為主 , 輔以降肺 ,佐以活血 ,則水濕化,水道通 ,血行水自利。
例7. 陳某 ,男 , 68歲 ,農民。初診時間: 2001年 8月 16日。腹脹腹大、尿少月余。 B超報告:①肝硬化;②膽囊壁水腫;③脾大;④腹水。 肝功能:BIT 32. 2μmol /L, ALT 32. 2U /L, AST 64. 8U /L, ALK 111U / L, TP 81. 4g / L, ALB 35. 8g / L,AFP (+ ),HBs Ag (+ )。 目黃 ,尿黃 ,舌質淡 ,邊有齒痕 ,舌苔薄白 ,脈細。 治以健脾降肺 ,活血利水。 處方:紅參 10g,黃芪 10g ,焦白術 10g ,茯苓 10g,苦杏仁 10g,桑白皮 20g ,青皮、陳皮各 10g ,土鱉蟲 10g ,三七粉 5g, 炙鱉甲 10g, 大黃 10g , 郁金 10g , 生苡仁20g ,益母草 20g ,丹參 10g ,陳葫蘆 30g, 青蔥 3支。每日 1劑。 煎液分 3次服 ,每次 150ml。
補中益氣湯, 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筆者以此方治療強的松傷陽、慢性肝膽病、胸肋間久痛等病證, 均獲良效, 現將驗案 3 則介紹如下。
⒈潑尼松傷陽
柏某, 男, 73 歲。2002 年 1 月 29 日初診。狼瘡性天皰瘡糾纏于身, 已歷 3 年有余, 一直口服強的松等藥, 半年來,全身畏寒, 日漸加重, 必須厚衣疊被, 頭傾不能仰, 目閉不欲睜, 語聲弱而斷續, 面色蒼白, 稍動輒汗, 行走需人攙扶, 飲食正常, 大便軟, 小便清, 舌淡嫩而偏大, 舌苔薄白而潤, 脈細。證系強的松傷陽, 清陽無以生發, 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味, 藥用: 生黃芪、黨參各 20g, 焦白術、廣陳皮各 10g, 炙甘草 5g , 全當歸 15g, 炒柴胡 10g, 綠升麻 20g, 茯苓 10g , 淫羊藿 20g。每日1 劑, 連服 5天, 畏寒痊愈,頭目靈活, 行動自如, 語聲洪亮 ,續服 5 劑, 以鞏固之。
按:本案患者長期服潑尼松, 一是藥毒久蓄, 傷陽生寒, 二是引起負反饋作用, 機體陽氣生發日漸衰陷, 故一派陽虛之象。人以五臟為核心, 虛在何臟? 必當究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曰:“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支, 濁陰歸六府”。該證乃藥毒傷及脾陽, 脾虛清陽不升, 上竅無養, 腠理、四肢無溫使然。遂以補中益氣湯煎服, 令清陽出上竅則頭目靈活, 發腠理則寒退身暖, 實四肢則行走自如。
⒉慢性肝膽病
楊某, 女, 46 歲。2000 年 3 月 26 日初診。右脅疼痛時作時休 5 年, 痛時牽及右肩、右背, 不耐勞累, 稍勞疼痛即作,畏懼葷食, 面色少華,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弦重按無力。B超報告:①膽囊炎;②膽結石。經常自服利膽醇丸、熊去氧膽酸片及中藥疏肝利膽之劑, 有小效。此肝膽疏泄乏力, 因虛致滯, 不通則痛, 從“塞因塞用”之法, 投補中益氣湯加味, 藥用: 生黃芪、黨參各 20g, 焦白術、廣陳皮各 10g, 炙甘草 5g , 全當歸 20g, 炒柴胡 10g , 綠升麻 20g, 延胡索、秋桔梗、炙雞內金、焦山楂各 10g 。每日 1 劑, 連服 2 月, 后以補中益氣丸10g , 每日 2 次, 逍遙丸 10g, 每日2次, 繼服 2個月, 隨訪 2 年, 脅痛一直未作。
按:肝膽甲乙木, 以疏泄為治。然而, 肝膽疏泄失司, 有虛有實, 實者邪氣塞滯, 疏泄受阻, 虛者正氣不足, 疏泄無力。暴病屬實, 久病屬虛。慢性肝病、膽病, 病程綿長, 正氣久耗不足, 再以強疏硬泄, 必犯“ 虛虛實實” 之戒。余臨證多年, 發現此類慢病, 勞累后易發, 或加重。勞則耗氣, 氣少不足以疏泄, 則木郁痛作。肝木之氣升發有力, 方可疏泄條達, 補中益氣湯既能補, 又可升, 契合肝膽之因虛致疏泄無力之證, 用之屢效。
⒊胸肋間久痛
施某, 男, 43 歲。2001 年 9 月 9 日初診。 胸肋及脅疼痛時微時著 4 年, 面色萎黃, 形體偏瘦, 語聲力弱, 飲食正常, 大便不實, 唇舌色淡, 舌苔薄白, 脈細。前醫迭進布洛芬、芬必得等, 可一時止痛, 服養血通絡止痛中藥罔效。外周血象: WBC 3.2 109/ L, N0 52%, L 46%, M 2%。從氣虛論治, 疏以補中益氣湯加味, 藥用: 生黃芪、黨參各 20g , 焦白術、廣陳皮各 10g , 炙甘草 5g, 全當歸 15g , 炒柴胡、綠升麻、延胡索各 10g, 秋桔梗、紅花各 5g, 川芎 10g 。每日 1 劑, 煎服 4 劑, 疼痛止。復查外周血象: WBC 4.2 ×109 /L, 效不更方, 守服 4劑, 隨訪半年未發。
按:胸肋間久痛, 有肋間肌勞損者, 多于努力勞傷起病,且于得病季節,其后每年病發痛作。痛則不通, 經絡氣血阻滯為多, 一般以行氣活血之劑治之。其中無效者, 當細辨之, 筆者發現氣虛者不乏其例, 如見面色無華, 勞則痛重, 逸則痛輕, 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減少等。脾主肌肉, 胸肋之肌亦為脾氣所主, 胸中乃清陽聚集之所, 胸肋為護衛之廓, 脾為清陽生發之源。脾虛中氣不足, 清陽陷于胸肋肌肉經脈之間, 展運無力, 停滯則痛.補中氣, 展清陽, 陽氣溫煦, 氣血流暢, 胸肋疼痛, 焉得不釋.。
肝硬化腹水屬于中醫臌脹一類。根據"血不利則為水"的理論,筆者以自擬活血降氣湯為主,配服氫氯噻嗪、氨苯喋啶治愈肝硬化腹水21例,小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21例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齡41 ~ 45歲4例,46 ~ 50歲7例,51 ~ 55歲6例,56歲以上4例。大量腹水者5例,中量腹水者12例,少量腹水者6例。
方藥組成:生地黃15g,全當歸10g,赤芍藥15g,紫丹參15g,桃仁泥10g,杜紅花5g,炙鱉甲(先煎)20g,正杏仁10g,桑白皮15g,西茵陳20g,云茯苓10g,生苡仁15g,廣郁金10g,小青皮5g,生黃芪15g,臺黨參10g,陳葫蘆30g,小青蔥三支。
二、治療方法
活血降氣湯每日1帖,分頭、二煎,每煎取藥液為250ml,早晚空腹口服。氫氯噻嗪50mg×3次/日,氨苯喋啶100mg×3次/日,腹水消盡繼服1個月。然后,煎液繼配服,氫氯噻嗪、氨苯喋啶各減半量口服,一日3次,鞏固治療一個月。繼而停氫氯噻嗪、氨苯喋啶,口服活血降氣湯2~3個月。停煎藥后,服逍遙丸、參苓白術丸、六味地黃丸,各10g一次,一日兩次,服3~6個月。如值冬季,腹水消退后可將上方10倍量、黨參改為紅參,熬膏服。
三、治療結果
21例肝腹水,以活血降氣湯為主,繼配服氫氯噻嗪、氨苯喋啶治療,全部治愈。其中少量腹水者7天腹水消失,中量腹水者10~12天腹水消失,大量腹水者15~18天腹水消失。服藥12小時以后小便的量明顯增加,3天后臌脹明顯減輕,飲食增加,精神轉佳。大便稀者轉實,睡眠正常。腹水消退后,在鞏固治療階段,小便量正常。
四、討論
肝硬化腹水治法較多,有辨證施治加逐水之品,有辨證施治加白蛋白,氨基酸等靜脈給藥之中西醫結合療法等,但療效均不令人滿意。如陽虛者治療稍過則水未化而液已傷,理氣若稍不慎則耗正氣,逐水劑多半有惡心嘔吐、腸鳴腹痛等副作用。中藥逐水劑,試圖強瀉去水,實踐證明通過瀉下逐出的水是微量的,有的人強瀉逐水,腹水未減,反而傷及腸液伐損正氣。西藥白蛋白、氨基酸輸入人體,倘若肝氣功能正常,則能被人體利用。在肝硬化腹水時,肝臟是否能利用其合成人體所需的物質,余經臨床觀察認為其效果并不佳。筆者以為,肝硬化腹水,主要矛盾為水液聚于腸外腹中,但病變臟器在肝。肝為藏血之臟又主疏泄。水之正常者津液也,津液與血均為人之體液,津液為血的組成部分。血中之津液滲出脈外,以潤養機體,后可返回脈中。津液之濁者,經肺宣降、抵腎籍氣化排出體外,為汗為尿。肝硬化由血瘀所致,血瘀不能載氣,氣虛無力行氣,血瘀障礙氣行,故氣滯。氣滯不能行血,則血瘀更著。血瘀氣閉,津液返回血脈受阻。脈氣虛統攝無力,亦不能將脈外之津液攝回脈內,如是津液停于脈外,蓄于腹腔,致腹水形成,即所謂“血不利則為水也”活血化瘀藥對肝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促進肝之藏血功能,肝藏有權,則血液暢行,又能載氣,氣機疏達,脈氣不閉。且統攝有力,腹內之津液可入脈內,隨血運行,亦可以氣化而解,由汗尿而出。方中:生地 、當歸、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炙鱉甲活血化瘀軟堅,使血流暢而肝能藏,血得活則可載氣,故以黃芪、黨參補肝氣,俾血有所載。血活則氣充而不可滯,故以郁金、青皮疏肝理氣。茵陳、薏苡仁、陳葫蘆、云苓利水化濕,青蔥通陽而化氣利水。杏仁、桑皮入金制木,降氣通調水道,水道暢通,水液焉得潴留。氫氯噻嗪、氨苯喋啶排水力較好,在活血降氣湯的協同下,利尿效果令人滿意。它可代替中藥逐水之品,因其逐水從小便而出,故無中藥逐水劑之胃腸道反應。全方活血降氣為主,輔以補氣利水。契合肝硬化腹水病理機制,故投之21例,均獲全功,且隨訪兩年,無一例復發。
活血降氣湯為主配服氫氯噻嗪、氨苯喋啶治療肝腹水,患者有腹水時,可使尿量增加,腹水排盡后尿量即正常。腹水消退后用藥時,無尿量仍多的現象。這說明此方只有祛邪作用,而無傷正反應。此療法不能停藥過早,因活血降氣湯停之過早,單用氫氯噻嗪、氨苯喋啶,患者會出現神疲乏力、畏寒等癥狀。腹水一盡即停氫氯噻嗪、氨苯喋啶則病情有可能復發?;钛禋鉁砷L時間服,氫氯噻嗪、氨苯喋啶視病情好轉而遞減。
余以為,活血不但能改善肝臟血液循環,防治肝纖維化?;钛幹泻械陌被岬榷喾N物質,還可能提高血漿膠質體滲透壓?;钛幣c補氣藥相伍,有可能使血管壁通透性趨于正常。這些還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
余在肝炎??撇》亢烷T診,分別以活血行瘀、宣化濕邪為主的方法,治療50例乙型肝炎,結果:2例因故未堅持治病,2例有效,46例治愈。治愈率達96%以上。
一、一般資料
50例中,住院治療者30例,門診就醫者20例;男32例,女18例;20歲以下5例,21~40歲30例。41歲以上15例,以30±5最多;病程在半年以內者有13例,1~2年者17例,3年以上者20例,其中于體檢時被發現者21例;曾用其它方法治療,反復不愈者27例。
二、治療方法和結果
㈠治療方法
1. 分型選方
⑴血瘀型證候:口唇暗紅,口干不欲飲,夜寐失眠或多夢,面部不澤或干燥,舌質有紫氣。治以活血行瘀為主,佐以化濕解毒,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泥10g,杜紅花5g,京赤芍10g,生地黃10g,西川芎5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西茵陳30g,正杏仁10g,廣郁金10g,山豆根5g,土茯苓20g,黑山梔5g,細川連2g。
⑵濕阻型證候:面部布有油膩或濁垢,白晴不清澈,腿痠乏力,舌苔膩。治以宣化濕邪,調暢氣機,三仁湯加減,白蔻仁(后下)7g,正杏仁10g,生苡仁20g,川樸花6g,白通草10g,制半夏10g,飛滑石(布包)20g,西茵陳30g,廣郁金10g,福澤瀉10g,豬苓、茯苓各10g,石菖蒲10g,土茯苓30g。
⑶瘀濕交阻型證候:血瘀型及濕阻型癥狀,治療合以上兩方化裁之。
2.藥味加減 脘脹食少加山楂、神曲,二芽;脅脹脅痛加金鈴子散或四逆散;盜汗加桑葉、山萸肉;便溏腹脹加芡實、扁豆、黃芪、淫羊藿;目脹耳癢加生牡蠣、夏枯草;苔潤質嫩加淡吳萸、黃芪、淫羊藿。
3.加服丸藥 丸藥以肝腎同治,逍遙丸類和六味地黃丸類,各服10g,一日3服。
4.配用西藥①降酶,益肝靈77mg tid ,齊墩果酸片40mg tid交替使用,濕阻型用垂盆草舍20cc tid,血瘀型用五味子舍20cc tid②免疫調節,轉移因子2mg iH qw和肝必復700mg tid聯用,聚肌胞2mg im qod,黃芪注射液2mg im qd ,肝炎靈2cc im qd 三者聯用。③利膽有利于治肝,一般選膽酸鈉合維生素C口服。④對肝功能損害嚴重,以輸液排毒,10%糖鹽水1000cc+A.T.P 40mg+Co—A 200U+Vc 2g iV gtt qd 共輸10天。
5.預防調攝 打太極拳,精神調養,節制色欲,注意飲食宜忌。
㈡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有效—肝功能指標下降,治愈—肝功能指標連續三次正常。50例中,2例因故未能堅持治病,2例有效,46例治愈。治愈率超過96%。給藥后肝功能首次正常時間:15天者5例,30天者28例,45天者8例,60天者7例。HBsAg轉陰18.%、抗-HBs出現21% 分別為(9/48)和(10/48);HBeAg轉陰58%、抗-HBe出現46% 分別為(28/48)和(22/48);HBsAg 、HBeAg轉陰最快者15天,抗-HBs、 抗-HBe出現最快者15天。
三、分析和討論
乙型肝炎目前無特殊方法治療,可屬難證之一。一部分患者是在體檢時被發現,而無自覺癥狀。經曰“有諸內,必形諸外”,這就需要認真的進行四診。幾年來,余在反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這些患者以血瘀和濕阻表現為主,兼見或然證。血瘀指血行遲緩不暢,口唇暗紅,口干不欲飲,面色不澤,夜寐欠佳等。濕阻指濕熱蘊結,且濕重于熱,以面部布有油垢,白晴不清澈為主要癥狀。因此,治以活血行瘀和宣化濕邪為主,配用西藥的治療方案。經過對50例患者進行治療,證實這一方案行之有效。較其他方案有療效快而穩定的優點。
治療時,養肝、宣肺和補腎不可忽視。養肝之意義是,肝為藏血之臟,肝經若血瘀濕阻,肝之陰血必傷,固而應予以補養之。宣肺則以金制木,又肝為氣機之樞紐,肺為氣之大主,肺氣得宣,樞機可運,則血行濕化,這在治療肝腹水時尤為重要。腎與肝系母子之臟,水能涵木,故予補腎,從五行生克關系方面來調整臟腑功能,以達到治肝目的。養肝以酸棗仁、柏子仁;宣肺用杏仁,它既能宣降肺氣,又可宣化濕邪;補腎以六味地黃丸類。
另外,本病濕熱蘊結,多數濕重于熱,宜宣而化之,倘若苦寒燥濕,不但苦寒傷肝之陰,而且寒能傷人陽氣,陽氣一虛,濕邪則更凝聚難化,而成“濕勝陽微”的局面,以致病情纏綿不休,故宜少用或慎用苦寒之品。
本文所涉及的齊墩果酸片、益肝靈、黃芪針、肝必復等,系中藥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制劑,垂盆草舍、五味子舍亦是中草藥制品。免疫學首創于我國宋代的“人痘接種法”,目前轉移因子等免疫調節劑只是進化之品,因此,它們名為西藥,實際上未脫離中醫藥范疇。
太極拳可調節免疫機制,提高機體的抗病力,這一點已被世界公認。經觀察,凡是染上乙肝者,學習太極拳,并堅持每天打者,他們的肝功能恢復時間比其他情況相同的患者有縮短,HBsAg HBeAg轉陰也快。
心情舒暢則肝氣條達,“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般情緒穩定,安心靜養,無抑郁煩躁者,肝功能恢復順利且快,而情懷不遂,肝氣郁結者,肝功能常常隨其情緒變化而波動。這是因為,機體處于恐懼、精神壓抑等不利的內外環境條件下產生的一系列反應,最終可引起免疫功能變化。
腎精不但有養肝作用,還有防御功能,而未病防病,已病防變。因此,注意攝生,節制色欲,則腎精不虧,正氣存內,這對于乙肝患者祛邪外出,及其肝功能恢復,有著重要意義。色欲不節,腎精虧耗,正氣不足則難御邪抗敵,有些患者肝功能已近正常,而突然反跳,詢之,系在此期間未節房事。還有些患者,肝功能指標停滯在正常邊緣,囑其禁房事后,不久肝功能即正常。
對于乙肝患者,飲食宜忌非常重要。一般應記住八個字“清淡少糖,多素少葷”。對于發物如公雞、鯉魚、海鮮等要少吃。有些患者,病情有加重趨勢,面目呈臃腫狀,肝功能停滯于輕度損傷指標上,這往往是由于吃糖或滋養過度。囑其少進補品之后,則肝功能漸趨正常。有些患者,謹守上法治療調攝,肝功能指標穩步下降,但在達到正常之前,其指標一度反而升高,旋而下降為正常。余認為這是正勝邪卻,病邪由里出外的表現,此時當耐心守治,不要輕易更方。
四、病例介紹
唐某某, 女, 20歲, 未婚。1983年普查時發現乙肝,幾年間不斷服藥,肝功能一直未正常。面色欠華,干燥不澤,口干不欲飲,夜寐欠安,口唇暗紅,時有脅痛,小便偶黃,舌苔薄白,舌尖部有豆粒大小膩苔,舌質淡紅。肝功能:TTT 6.5uen T.T12.5S. GPT 188.6u, HBsAg>1:16,系血瘀濕阻,治以活血養肝,化濕解毒,桃紅四物湯出入,桃仁泥10g,杜紅花5g,京赤芍10g,生地黃10g,西川芎5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西茵陳30g,廣郁金10,山豆根5g,正杏仁10g,土茯苓20g,細川連2g,黑山梔5g。每日1帖,煎服兩次。加服逍遙丸10g,每天3次;配用黃芪針2mg im qd ;肝炎靈2cc im qd ;轉移因子2mg ih qw ;聚肌胞2mg im qod;治療28天,肝功能正常,二對半:HbsAg(+)抗-HBs(-),HbeAg(+) ,抗HBc(+) .隨訪半年,肝功能一直正常。
趙某某, 女, 30歲, 未婚。頭暈乏力月余,面布油垢,白睛不清澈,飲食量少,舌苔薄白膩,小便不黃,脈弦。肝功能正常,二對半:HbsAg(+) 抗HBs(-) ,HbeAg(+) 抗HBc(-).系濕熱內蘊,濕重于熱,氣機阻滯,治以宣化濕邪,調暢氣機,仿三仁湯意治之,白蔻仁(后下)7g,正杏仁10g,生苡仁20g,川樸花6g,白通草10g,飛滑石(布包)10g,淡竹葉10g,西茵陳30g,土茯苓20g,豬苓、茯苓各10g,石菖蒲10g,廣郁金10g,青陳皮各5g,焦楂曲各10g,制半夏10g。每日煎一帖,分兩次服,另 :黃芪針2cc im qd ;肝炎靈2cc im qd;聚肌胞2mg im qod;肝必復700mg tid ;膽酸鈉2#tid;VC 0.2tid ;治療15天復查二對半:HbsAg(+) 抗HBs(+),HbeAg(-) ,抗HBc(+)。
“ 乙肝滅依散” 是我們歷時五年多研制出的中藥復方散劑, 它既能治療乙型肝炎發病者又能治療乙肝病毒攜帶者, 尤其是對e抗原有明顯的轉陰作用, 經對臨床治療的乙型肝炎患者60 例及乙肝病毒攜帶者55例的觀察, 肝功能恢復正常且2年以上不反復者為91 % , e抗原轉陰率為78%。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 15 例中, 男性72 例, 女性43 例。年齡1 6 ~ 2 0 歲者6 例, 2 1~ 3 0 歲者4 9 例, 3 1~ 4 0 歲者3 5 例,.4 2~ 5 0 歲者2 1 例, 5 0 歲以上者4例。乙型肝炎發病者60 例。60 例中有28 例經普查及復查兩次均證明有H B V 抗原抗體及肝功能異常; 32 例有肝病臨床表現又有肝功能及H B V抗原抗體報告異常。乙肝病毒攜帶者5 例, 均經本院及西醫院血生化檢查相互驗證屬肝功能正常, 而免疫學檢查有H B V 抗原抗體異常。1 15 例中免疫學檢查e抗原陽性者102 例。
二,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 苦杏仁10 g, 白蔻仁5 g, 生苡仁20 g, 福澤瀉20 g, 芡實20 g, 西茵陳30 g, 廣郁金20 g, 小青皮20 g, 桔梗6 g, 山豆根10 g, 黃連2 g, 廣木香6 g赤芍20 g, 土茯苓20 g, 半枝蓮20 g。以上為市售中藥飲片, 研成1 80 g極細末, 早晚各服3 g, 以開水或煉蜜調服, 或裝于膠囊內吞服。1個月為1個療程。
三,治療結果
乙型肝炎發病者60 例, 給藥半個療程肝功能恢復正常者6 例, 給藥1個療程肝功能恢復正常者29 例, 給藥一個半療程肝功能恢復正常者18 例, 給藥2 個療程肝功能恢復正常者2 例, 給藥3 個療程肝功能恢復正常者1 例,無效4 例, 其中未堅持治療者2 例。肝功能正常后2 年以上無反復者53 例, 2個月至一年內反復者3 例。
1 15 例治療前免疫學檢查結果是: HB s A g陽性者11 5 例, 抗-H B s 陰性者10 9 例, H B eA g陽性者102 例, 抗-H B e 陰性者107 例, 抗-H Bc陽性者89 例。治療期間每月檢查1次, 連續檢查3次。檢查結果是: H B s A g 轉陰者16例( 1 5.9% ) , 抗-H B s 轉陽性者2 1 例( 2 9.3% ) ,H B e A g 轉陰者80 例( 78% ) , 抗-H B e 轉陽者5 2 例( 4 5.6% ), 抗-H B c 轉陰者7 例( 7.9% )。這一治療前后檢查結果對比說明“ 乙肝滅依散” 對H B V 感染的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地改變, 而促使e抗原轉陰的效果尤為明顯,其轉陰率達78 %, 一般服藥時間為2 個療程。少數病例服藥4 個療程后, HB s A g及抗-H B s均轉陰。
四、討論
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臨床癥狀一般有神疲乏力,面色油垢或灰滯不澤,腿膝痠楚,口唇有暗斑,小便或黃,大便或溏等, 有些病人可無任何感覺, 平素唯小便微黃而于體檢時被查出。這些癥狀反映了病人體內有濕熱之象, 只不過濕熱之象不明顯(熱略多于濕) , 屬濕熱輕證罷了。肝為藏血之臟, 主疏泄, 濕熱蘊阻于肝, 則血行不暢而導致瘀阻。濕為陰邪, 其性粘滯纏綿, 又與屬陰的血交織為患,故呈現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病情不劇的發病過程。
西醫學認為, 人體內的干擾素能清除乙肝病毒。發生乙型肝炎后, 血中干擾素濃度較低, 白細胞誘生干擾素的能力開始下降。肝炎慢性化又可使干擾素系統受到持續影響, 并造成血中白細胞誘生干擾素能力始終呈低下狀態。血中干擾素濃度低和白細胞誘生干擾素能力低, 與H B sA g 無關而與白細胞病變有關。
根據上述用中西醫兩方面理論對本病病理機制的淺析, 概括起來可知, 本病在中醫為濕熱輕證, 且熱( 略) 重于濕; 在西醫則認為與白細胞病變有關。因此, 我們試用輕淡宣化濕邪之品佐以活血行瘀藥治療乙型肝炎, 又將這些輕淡宣化之品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后, 發現這些藥物既有治療乙型肝炎的效果又能促使白細胞數上升。另外, 西醫學的“ 傷寒” 屬中醫學的濕溫范疇?!?/span> 傷寒” 病人白細胞一般不升高, 經用宣化濕邪的中藥治療后, 可以看到隨著“ 傷寒”(濕溫) 好轉白細胞數亦上升。這些說明了中藥輕淡宣化之品中有促進白細胞數升高的作用, 從而啟迪我們在這些中藥內尋覓能提高白細胞誘生干擾素能力之品的可能。五年來, 我們在8 0 多味中藥中反復篩選出15 味中藥, 配制成散劑, 用以治療乙型肝炎發病者和促使e抗原轉陰, 療效顯著, 故暫定名為“ 乙肝滅依散” 。
方中茵陳,青皮疏肝利膽, 清化濕熱; 郁金,赤芍疏肝利膽, 活血化瘀。四藥徑達肝臟, 使肝臟濕化瘀去, 氣血暢達而為主藥。肝主調暢氣機, 肝病疏泄失司, 樞機不利, 則全身氣機抑郁, 氣郁液不化而聚為濕。又肝用為陽, 故濕易熱化, 熱蒸濕騰, 在上見面色油垢, 在下為小便色黃,腿膝痠楚, 在中或有便溏, 三焦氣郁熱蒸濕阻則全身神疲乏力。故以杏仁,桔梗宣上; 蔻仁,木香行中;苡仁,澤瀉滲下, 分化彌漫三焦之濕熱而為輔藥。以上從局部及整體兩方面辨證遣藥。川連,山豆根,半枝蓮,土茯苓四藥清熱解毒以殺乙肝病毒, 為辨病用藥。這四味藥性雖寒,但用量少且又被方中溫藥制約故為小寒也。本病病位在肝, 豈可“ 見肝治肝” ? 當知木之所勝土也, 所不勝金也, 其母水也, 其子火也, 故用芡實益脾腎而祛濕, 益脾(培土) 生金, 金旺則制木, 益腎則腎水涵木。又杏仁,桔梗入肺制木, 蔻仁,木香入脾抑木, 川連入心瀉木, 澤瀉入腎保真陰可養木。芡實得之相助, 更能使肝臟生中有制, 制中有生, 冀肝氣條暢, 病邪焉得纏戀。縱觀全方, 具有清化濕熱,行氣疏肝,活血解毒之功, 契合乙肝的病因病機。
從運用“ 乙肝滅依散” 治療1 15 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效果及停止用藥兩年后的隨訪結果看, 它能較快地促使肝功能恢復正常, 且不易復發, 出現反復的病例不多, 尤其對促使e抗原轉陰療效顯著。一般認為, e抗原陽性者與表面抗原及核心抗體陽性者相比,前者傳染性強, 后者傳染性弱, 而目前臨床用于治療的中西藥物, 僅可促使e抗原轉陰率徘徊于不高的水平。然而, “ 乙肝滅依散” 促使e抗原轉陰率可達78% ,這對控制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發病和傳播有著積極作用。有些病人服“ 乙肝滅依散” 4個療程后, 表面抗原及核心抗體均轉陰。但多數病人, 尤其是無臨床癥狀及農村患者, 很難堅持長時間服藥。因此,有效地發揮“ 乙肝滅依散” 促使e抗原,表面抗原轉陰和核心抗體消失的作用, 尚有待于臨床治療中進一步努力。
肝膽病, 以疏利法者為多。余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等肝膽病證, 常佐以治肺衛之藥, 而起到藥半功倍之效, 茲淺論之。
一、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 除右上腹脹痛,厭油、不欲飲食等癥外, 起病之初或伴輕度惡寒發熱, 或有周身痠楚等衛表之證。此時在疏利肝膽藥之中, 佐以荊芥、防風、銀花、連翹之品, 不但可以解除表證, 而且表氣疏通則里氣易暢。表里分解邪毒, 疾病迅可治愈。
例:蔡某 , 女, 16 歲, 學生。右脅脹滿, 食減厭油2天, 神疲乏力, 周身痠楚, 目黃、膚黃、尿黃, 舌苔白膩、舌質暗紅, 脈弦。肝功能報告: 黃疸指數1 8u、麝香草酚濁度試驗6u 、硫酸鋅濁度試驗12u 、谷丙轉氨酶> 2 00u ,證屬濕熱內蘊、肝膽失疏, 治以疏肝退黃, 佐以解表。西茵陳2 0g, 生川軍( 后入) 6 g, 廣郁金1 0g, 云茯苓10 g, 生苡仁15 g, 焦山楂、焦神曲各10 g, 凈連翹10 g, 金銀花10 g, 荊芥10 g, 防風10g。服藥3帖, 癥狀明顯減輕; 繼服5帖,復查肝功能, 報告正常。
二、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病程長久。久病正虛,外邪易犯,肺衛受之.又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機制失調,多有正氣不足的表現,尤其多見的癥狀是易感冒鼻塞、腿膝痠楚。這說明內有肝氣失達,外有衛氣郁閉。臨床觀察乙肝病人,其肝功能正常后,在感冒時或感冒后谷丙轉氨酶常升高。究其機制,系衛氣閉塞,經氣阻滯,肝膽疏泄失司所致。故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以宣肺解表、通痹之藥,如杏仁、防風、淫羊藿等,則肢體痠楚可已,肝功能易恢復正常。
例:張某某,男,3 5歲,農民,患乙型肝炎3年余。3年來肝功能反復不正常,神疲乏力,肢體痠楚,稍不慎則感冒鼻塞,舌苔薄白膩、舌質暗紅,脈小弦。前醫迭予清利濕熱及疏肝利膽之劑,病依舊,谷丙轉氨酶在160u上下波動。肝膽氣滯,濕熱內蘊無疑也。然而久病氣虛、風寒時襲、肺衛郁閉、經氣痹阻致周身痠楚、鼻塞癥狀豈能熟視無睹。于疏肝化濕劑中,佐以宣肺解表、通痹之品。西茵陳2 0g,廣郁金10g,生苡仁20g,白蔻仁7g,澤瀉10g,土茯苓20g,山豆根5g,川連2g,赤芍20g,生黃芪20g,川斷10g,桔梗6g,杏仁1 0g,防風10g,淫羊藿2 0g。上藥碾粉吞服,每次3g,每日2次.服藥1月癥狀輕,服藥2月肝功能正常,至今連續3年,每6個月查一次肝功能,均正常。
三、 肝硬化
肝硬化屬癥積范疇, 病在肝經血分, 血瘀為其關鍵。肝氣主升, 肺氣主降, 二臟之氣一升一降, 協調著整個人體氣機的升降, 氣機升降恒常則出入有序。肝硬化后, 血淤氣滯于肝, 樞機不利, 則肝升困遏, 肺氣難降, 金不降則木無制, 故治以化淤、柔肝、軟堅之劑時, 配以宣肺降氣之品, 如杏仁等, 促氣之降, 俾氣之升,升降有常, 則血活而有動力也。
例: 禹某某 , 男, 51 歲, 職工,有肝硬化病十余載, 右脅時脹時痛, 不耐勞累, 面色古銅, 口唇紫暗, 舌苔薄白, 舌質滿布紫氣, 脈弦。肝肋下2 .5c m , 劍突下3.5 c m , 邊鈍、質II°。表面光滑, 叩痛,有多年飲酒史。系酒毒傷肝, 肝血瘀滯, 肝氣阻遏不升, 肺氣漸為難降, 治以化瘀、柔肝、軟堅, 佐以宣降肺氣。桃仁泥10 g, 赤芍白芍各10 g, 生地黃10 g, 丹參15 g, 郁金10g, 炙鱉甲(先煎)20 g, 生牡蠣(先煎)30 g, 生黃芪10 g, 臺黨參10 g, 炙桑皮20 g, 杏仁10 g。連續服藥100余帖, 病情好轉, 肝硬化未再發展。五年后隨訪, 一直正常上班, 肝區無不適,肝質地I°。
四、 肝腹水
肝腹水屬臌脹一類,臌脹病,大多以扶正祛邪治之,從肝脾論治者亦不少。余以為肝腹水一病,雖為水液停聚之患,但不可忽視水與氣之間的關系。氣可化水,氣行則水行。肝腹水乃血瘀之后,肝氣郁阻,肺氣失降,致氣道不通,水道不利也。以活血養肝、益氣利水為法,佐以杏仁、桑皮二味,一可促肝、肺之氣升降,以利氣道;二可助肺氣通調水道。余治肝腹水,以西藥氫氯噻嗪、氨苯喋啶代替中藥逐水之品,同時服用上述煎液,屢治屢效。
例:呂某某,女,42歲,農民,腹大如箕1個月,在當地治療無效,而延余診治,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胸悶腹脹納少,腹似蛙肚,小便量少,大便溏軟,口小干,舌苔薄白、舌質暗紅,脈弦,B超報告:肝硬化、肝腹水(大量)。證系氣虛血瘀、液停,治以活血養肝,益氣化水,佐以宣降肺氣。生地黃15g,桃仁泥10g,全當歸10g,赤白芍15g,丹參15g,郁金10g,生黃芪20g,炒白術5g,生苡仁20g,西茵陳20g,炙鱉甲(先煎)20g,陳葫蘆30g,小蔥3支,炙桑皮20g,苦杏仁10g,每日煎服1帖。另:氫氯噻嗪50mg一次,一天3次,氨苯喋啶100mg一次,一天3次,連續治療15天,腹水盡、精神佳、飲食正常,二便調暢,上方再治45天,正值冬至進九,故將方藥調整,在上方基礎上加小紅參等煎熬成膏,早晚各沖服一匙,氫氯噻嗪、氨苯喋啶各減半量,經近一百天的鞏固治療而停藥,2年后隨訪,身體狀況一直很好,能從事一般勞動。
五、 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發病時都有右脅疼痛、惡寒發熱之癥狀。一份惡寒則一份表證也。此內為濕阻膽系,不通則痛,外則少陽半表經氣郁滯,衛表閉、衛陽難達外溫煦體表,故惡寒也。治療當通腑利膽化濕,佐以柴胡、桔梗解表宣肺,俾內外經氣暢通則不痛,又里熱得泄,外寒得溫也。
例:王某某,女,36歲,工人,右脅劇痛4小時,午餐進過量葷物至晚右脅疼痛,惡寒發熱,目黃,舌苔薄黃膩、舌質紅活,脈弦數。B超提示:膽囊炎。血象檢查:WBC12600 ,N82%,L17%,E1%,證系濕熱蘊于膽系,陽郁表無溫煦,治以通腑利膽,解表宣肺泄熱。生川軍(后入)8g,廣郁金10g,淡子芩10g,制半夏10g,炒白芍15g,金錢草30g,海金砂(布包)10g,川棟子10g,秋桔梗8g,生甘草5g。服藥1帖痛減,服藥3帖痛止。注:一日煎服2帖,一帖煎兩次,每6小時服一煎。
六、 慢性膽囊炎
體表經氣阻滯,直接影響肝膽之氣條暢。如,病家郭某,十多年前患瘀膽型黃疸肝炎,當時治愈,以后每次受涼、感冒或勞累后,均出現鞏膜黃染,但實驗室檢查各項臨床指標均無異常,感冒一解,其黃自退,許多慢性膽囊炎患者,受涼或勞累后,最易誘發疼痛。析其病機,為寒性收引,又氣虛氣滯,衛表經氣阻滯而現周身酸楚、惡寒等。外閉則內郁,肝膽經氣不暢,疏泄失司,不通則痛,膽汁外溢可目黃,治之,以補中益氣湯加味,配服膽酸鈉0.2g,3次/日,利膽醇丸2粒,3次/日,可獲全功。補中益氣湯前賢用以治氣虛外感。
例:程某 ,女,48歲,工人,右脅時痛時休3年有余,受涼勞累及氣郁后多發病,食葷即痛,形體矮胖、舌苔薄膩、舌質淡紅,脈小弦。B超提示:慢性膽囊炎。觀所用之方,皆利膽止痛之藥。慢性病,病久也,正氣必虛,故易受涼而發病,投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氣解表,疏利膽腑,冀表里經氣通暢,而分消久纏之疾。生黃芪15g,臺黨參10g,小青皮10g,綠升麻10g,焦白術6g,全當歸10g,春柴胡10g,荊芥、防風各10g,蘇葉、蘇梗各10g,檀香10g,木香6g,桔梗6g,金錢草30g,海金沙(布包)10g,炒白芍10g,川棟子10g,焦山楂10g,膽酸鈉0.2g,3次/日。服藥85天病愈,隨訪5年,膽囊炎一直未發過,葷素皆可食之。
七、 膽石癥
膽石癥乃氣化異常之病。肝膽之氣郁滯, 精微之氣滯留于肝膽經隧,漸聚久大, 而成結石也。然而氣之運動, 既可生物, 亦可化物。故一味瀉下排石僅能治標, 疏達肝膽之氣方可治本。而肺氣降可有助于腑氣通, 故在利膽排石劑中, 余常投入炙批把葉,秋桔梗以資排石化石之力。
例:李某 , 男, 35 歲, 教師。右脅疼痛1月, B超檢查提示膽總管結石, 西醫欲手術治療,患者不從, 而求治于余。目黃,膚黃,尿黃,膚癢, 右脅疼痛拒按, 時惡寒小發熱,舌苔膩, 舌質紅, 脈弦。治以利膽排石,佐以肅降肺氣化石。金錢草30 g, 海金沙包10 g,,川楝子1 0g,,金橘葉1 0g,廣郁金1 0g, 生川軍(后入)10 g,,芒硝(沖服)10 g, 炒白芍15 g,,小青皮10 g, 炒谷芽、炒麥芽各20 g,,秋桔梗10 g, 炙批把葉(包)10 g。每日煎服1貼。計服45貼, 排出蠶豆大結石2枚。B 超復查, 膽總管無結石。
結語:余在多年的臨證中,發現肝膽疾病常伴肺衛癥狀,如惡寒發熱,鼻塞感冒,肢體痠痛等。肺衛感邪,易誘發肝膽病證。如感冒致乙肝病人谷丙轉氨酶升高。衛表受涼引發膽囊炎疼痛等。而每在治肝膽病證方中,佐以治肺衛之藥,常奏佳效。余以為,肝主調暢氣機。肺主氣,通衛表。衛表之毛竅有似鼻竅之呼吸功能,亦是氣機出入之門戶。因其微小不著,故古人謂之玄府。余親身體驗,置身于水中、鼻竅于水上。呼吸雖然正常,但有胸悶之感,此即玄府為水所迫壓,氣機出入受阻而致胸悶氣塞。由此可見,衛表與肝,前者為氣機出入之門戶,后者為氣機運動之樞機。然而,無論門戶還是樞機,氣乃一統其中,即肺衛感邪,衛表經氣阻滯,可誘發肝膽病作。反之肝膽病證,樞機不利,氣機出入阻滯,衛表經氣郁閉,可見表證。故郁則同病,暢則皆達。況且,慢性肝膽疾患,病久正虛,外邪易侵表犯衛而多表里同病。肺與衛相通,又肺臟居于上,其氣主降,肝膽位于下,其氣主升,一升一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維系整個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肝膽病變,其氣升發失常,則肺氣難以肅降。治療應當治肝促升,治肺促降,以肅降促升發,肝膽得以疏泄,病痛焉得不解也?肝腹水治療時佐宣降肺氣之品,一則可助氣機運動,氣行則水行,二則可助肺肅降,通調水道,水道一暢,腹水可退。在五行,肺衛屬金,肝膽屬木。木在金的制約下方可完成疏泄等功能。即金克木。故治肝膽之病,佐以治病肺衛之藥,也寓五行生克之理。
治肺衛以宣降肺氣,解表發汗,而出汗可利肝病,黃疸的治療早有論述?!督饏T要略·黃疸病篇》十六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說明黃疸,除主用清化濕熱,通利小便之法外,亦可用汗法解表。有報導稱,觀察肝炎伴有出汗癥狀者,發現有出汗癥狀者均出現肝功能改善的情況。同時發現26例病人在出汗過程中肝炎和體證均有所改善。顯示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無出汗是外閉內郁,其疾難散。肝膽表里相合,經氣相通。故以肺衛藥入主方,佐治肝膽病,宣外暢內,上升下降,俾升降出入有序,則邪去正安體健。
乙型肝炎急性發病者, 多半緣于邪氣盛、正氣強。雙方勢均力敵, 正邪相爭劇烈, 故來勢快,發病急,病情重。見有與甲型肝炎相似的以邪實為突出臨床表現的濕熱證。一般正氣不虛,則無需扶正, 但以祛邪, 大劑苦寒清利疏導即可見效。
乙型肝炎慢性發病者, 其正氣虛, 邪氣弱。雙方勢單力薄, 無力相爭, 故發病漸, 來勢緩,證情輕, 病程曠日持久, 且以正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邪氣則時隱時現, 一直處于次要的矛盾狀態, 有些則表現不出邪的癥狀。治療當以扶正為主, 祛邪為輔。
目前, 部分乙型肝炎發病者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究其原因, 從中醫角度分析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是中西醫理論上牽強附會結合, 來指導中藥組方。乙型肝炎, 其病, 因稱“炎” ,有些醫者就詞義而認為, 炎者火熱之屬, 而將其與中醫之濕熱,火,毒等邪氣歸為一類。濕熱者治療必然清利,故選茵陳,黃柏,澤瀉,車前子等。因其病因為“ 病毒” , 西醫需抗病毒, 有醫者將抗病毒納于中醫解毒范疇, 予中藥大黃,虎杖,山梔,板藍根,紅藤,敗醬草等。上述藥都屬苦寒祛邪之品, 表面上看, 如此清利解毒, 似乎可以消炎,抗病毒,符合乙型肝炎之治療。然而, 西醫稱“ 炎” 、“ 毒”之病, 并非中醫所指之濕熱,邪毒之證。因此,以這樣的理論, 指導中藥組方, 其效渺茫。
二是臨證中沒有嚴格按中醫方法審證求因,尋找疾病的本質所在。乙型肝炎慢性發病者, 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多半是在體檢時發現肝功能指標異常而求醫, 追問之, 可回憶出平素有, 不耐勞累的感覺, 別無所苦。, 這反映出內臟正氣不足, 不能象正常人一樣有力地勞作, 而表現為虛不耐勞之象。 本病是一個慢性蝕耗正氣的過程。但因見肝功能異常, 乙肝病毒抗原陽性, 這就在醫者頭腦中引起了“炎” 和“毒” 的思路, 而將上述等癥狀導向濕熱方向去思考分析,最終定為濕熱證。即便是無苔膩,溲黃等濕熱現象, 也誤認為系濕熱之隱匿證。一曰濕熱, 當然清利, 豈知這些癥狀, 非邪實所為, 而是正虛所現, 此乃臨床審證求因未得其本。若循之施治,效從何來?
因此, 對乙型肝炎, 不可因其稱“炎”稱“毒”而認為炎即濕熱,毒即解毒, 而貿然從濕熱邪毒論治。細察乙肝慢性發病者, 發現正虛是乙肝慢性發病者發病全過程的主要矛盾。正虛又主要表現為肝之血虛,陰虛,氣虛,陽虛。除肝以外,累及臟器以脾、胃、腎、肺、心為次序,有單方面的虛, 多數則為兩方面以上的虛象, 如氣血兩虛,肝脾兩虛、 肝腎雙虧、 心肝血虛、 肝脾腎三虛、肝肺氣虛等, 相應的治療藥, 可選: 血虛用當歸, 陰虛用生地, 氣虛用黃茂,黨參, 陽虛用淫羊藿甚則用肉桂,附片, 脾虛用白術,獲苓, 腎虛用川斷,淫羊藿, 腎陰虛用生地,澤瀉, 肺虛用黃芪, 心虛用丹參。
乙型肝炎急性和慢性發病者, 血的病理變化一直存在于疾病的全過程。這是由肝的特殊功能所決定的。肝體陰而用陽, 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肝藏血, 調節著人體的血液流量。肝血不足, 肝藏不利, 血虛不足量而失于調節諸經, 血虛不足以載氣則氣亦虛。故相關之經脈、臟器少血氣之濡養, 而不耐勞, 衛表血虛氣少則難抵御外敵而易感冒受邪。肝病血必傷。脾虛則氣血乏源, 肝血所來不足; 腎虧則精少化血, 木失所養。如是肝血焉得不虛, 血有營養和流通作用。血虛則失于潤滑, 故血行不暢, 而成血虛血瘀之勢。綜上所述, 扶正是乙型肝炎慢性發病者的治療法則之一, 而養血活血則當貫穿于乙型肝炎急,慢性發病者治療之始終?;钛x當歸,生地、赤芍、丹參、山楂等。
邪氣雖然是乙肝慢性發病過程中的次要方面,但其發病必定有邪毒存在。故對毫無邪氣癥狀的病例, 也切莫忘記“邪” 字, 治療必須佐以祛邪之品。但藥不宜過于苦寒或溫燥, 盡量選平性或小寒,小溫之品。一般用茵陳、生苡仁、車前子.、郁金清利, 解毒用半枝蓮。倘若祛邪之品重于扶正之藥, 或苦寒較甚, 則將進一步傷耗正氣, 損害肝臟, 導致肝功能指標升高, 甚則影響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正常比例。
肝功能化驗指標, 可有機地與中醫審證相結合,這使中醫對乙型肝炎的辨證, 討論其正邪虛實狀況,從微觀上和數值上有了一個認識的根據。一般黃疸指數輕度升高在10單位上下, 小便不黃者, 為血虛血瘀, 用赤芍、丹參。黃疸指數升高, 小便色黃則濕熱者居多, 以活血退黃為法, 重用赤芍、佐用澤蘭、茵陳等。麝香草酚濁度,硫酸鋅濁度升高為肝血損傷, 予以當歸,生地。谷丙轉氨酶小于2 0 單位, 小便不黃者, 為氣虛濕輕, 以補氣為主, 佐以利濕, 用黃芪、黨參、白術、云苓、車前子、生苡仁。黃疸指數明顯升高大于100 單位以上, 小便深黃, 而谷丙轉氨酶明顯低于50 單位, 脈象遲者, 為濕毒深居肝經血分, 毒血膠結, 且有傷陽之危險,遣藥以重劑活血, 中劑解毒,小劑扶陽。如赤芍60~100g,丹參50g, 澤蘭30g, 茵陳、白術、生苡仁各20g ,熟附片10g(先煎30分鐘以上)。谷氨先轉肽酶,堿性磷酸酶升高為血瘀氣滯痰阻, 治以活血理氣化痰藥用, 丹參、赤芍、九香蟲、黃芪、青皮、化橘紅、 大貝母。正虛和邪實都可以導致肝功能異常。如果肝功能指標異常, 臨床上既無明顯的正虛癥狀, 也無顯著的苔膩,溲黃等邪氣現象。這時這些指標宜作為正虛的主要參考依據。在論證乙型肝炎慢性病者時, 則更可如此, 因其病程較長, 屬久病范圍。久病之體見肝功能異常, 且無邪氣癥狀, 則當從“ 久病屬虛” 之說, 而主以正虛論之。但是邪象雖無, 也當將邪氣考慮在內。余以為, 乙型肝炎, 肝功能異常而溲清者為虛多邪少,肝功能異常而溲黃者為虛實各半。分別擬乙肝溲清飲和乙肝溲黃飲治之。乙肝溲清飲組成: 生黃芪20 g ,臺黨參20 g , 茯苓10 g, 焦白術10g, 生地黃15g, 全當歸15 g , 赤芍30 g, 紫丹參20 g, 西茵陳20 g, 廣郁金20 g , 生苡仁20 g, 車前子( 布包)10 g。乙肝溲黃飲組成: 生地黃20 g,全當歸20 g,京赤芍30g ,紫丹參2 0 g, 焦山楂20 g, 生黃芪10 g, 茵陳20 g,郁金20g,,生苡仁20g , 福澤瀉20 g , 車前子( 布包)10 g,半枝蓮20g。
病例仇某某, 男, 33歲。因惡心,腿酸,尿黃1周入院。形體偏瘦, 面布褐斑, 睡眠欠佳,舌質暗紅, 舌苔薄白膩, 脈緩。查: 肝肋下觸及, 叩痛+, 肝功能報告: II 6 單位, T T T 8單位, znT T10 單位, S G P T_≥ 200單位。 “二對半” 報告: H B sA g (+) , 抗ˉH Bs (-), H B e A g (-), 抗ˉH B e (-), 抗H B c(+)。診為“ 乙型肝炎” , 證屬濕阻血郁。治療: 西藥益肝靈77 mg, T i d , 垂盆草舍5 0 C C , B i d , 肝炎靈2cc,im ,q d , 黃芪針2cc, i m , q d , 聚肌胞2 m g ,i m , q o d。中藥予清化濕熱, 理氣活血之品。每日1帖, 先后治療50 天, 癥狀消失, 飲食正常, 小便色清,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緩, 但肝功能反復不正常。身有病無邪之表現而肝功能異常系正虛導致, 遂以乙肝溲清飲煎服, 西藥不變, 治療20 天, 肝功能正常,又復查3 次均正常,“二對半” 復查報告: H B s A g (-),抗ˉH B s (+), H B e A g (-), 抗H B e (+). 抗ˉH B c(+)。肝功能連續復查均正常, 免疫學檢查, 抗原轉陰。表面抗體 e 抗體轉陽, 治愈而出院。
每至冬至,余對甲肝恢復期,乙肝肝功能已正常者,乙肝病毒健康攜帶者,肝硬變等肝病患者,多用中藥組方煎熬成膏治療,囑其自冬至之日開始服之,連服9個9天。發現肝病患者的正氣都有明顯增強,治愈好轉率較未服膏劑者有顯著差異。茲介紹如下
1.方藥組成
甲肝恢復期:西茵陳、云茯苓、焦白術、廣郁金、全當歸、赤芍、白芍、淮山藥、炒扁豆、熟地黃、山萸肉、福澤瀉、紫丹參、炙鱉甲、枸杞子、生黃芪、紫河車各200g,青陳皮、粉丹皮、炙內金各150g,小紅參120g,春柴胡100g,春砂仁,秋桔梗各50g,大棗300g,蜂蜜5000g。
乙肝及乙肝病毒攜帶者:西茵陳、廣郁金、小青皮、生苡仁、芡實、土茯苓、半枝蓮、赤芍、芍藥、紫丹參、福澤瀉、生黃芪、仙靈牌、川續斷、關防風、炙鱉甲、紫河車各200g,苦杏仁、炙內金各150g。小紅參120g,秋桔梗100g,白蔻仁、山豆根、廣木香各50g,川黃連20g,大棗300g,生牡蠣300g,蜂蜜5000g。
肝硬變者,西茵陳、廣郁金、焦白術、云茯苓、生黃芪、桃仁泥、懷牛膝、紫丹參,炙鱉甲,生地、熟地、全當歸、赤白芍、枸杞子、粉丹皮、淮山藥、山萸肉、福澤瀉、紫河車、焦山楂、小青皮、陳皮、炒枳殼、片姜黃、砂仁、蔻仁、小紅參、杜紅花、炙內金、西川芎、苦杏仁、三七粉各200g,秋桔梗100g,琥珀150g,大棗500g,鮮生姜200g,洋槐蜜5000g。
2.加減方法 腎虧腰酸者加川續斷、桑寄生、杜仲、狗脊;肝腎不足,虛風上擾,頭昏者加霜桑葉,杭菊花,綠豆衣,明天麻;心肝血虛,神失所養而眠少者加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陰血不足,風擾筋脈而眼瞼跳動,肌肉瞤動者加生牡蠣。
3.煎熬方法 除小紅參,蜂蜜外,其余中藥,用水浸泡12小時,使水滲透藥中,后以銅鍋熬煎液,每煎開后再熬3小時,取頭煎,二煎,三煎藥液約合20000ml,沉淀6~12小時,去沉淀物,取上清液過濾,再以銅鍋濃煎收縮至10000ml,將蜂蜜、另煎之小紅參煎液500ml、藥粉混攪于濃縮液中。繼續煎熬以至收膏。終成膏劑4000 ml左右。貯藏于滅菌烘干容器內保存。置于避光通風處。不得有生水滴入,否則會生霉菌而變質。每日早晚各服1匙,以開水調后空腹飲之。
4.討論分析
肝病冬令用膏劑,一可扶助肝內正氣,二可清除肝內余邪。服膏后,甲肝病后綜合征會很快消失,B超復查可見肝內光點大多恢復如常;乙肝患者肝功能不易反復,乙肝病毒攜帶者有關癥狀多會解除,免疫學檢查指標穩定好轉;肝硬變者肝臟質地有一定轉化,B超復查可見肝內光點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消渴病古今皆以陰虧火燥論之,治以肺、胃、腎三臟腑為主。余以為從肝論治,亦是消渴病治法之一。
消渴系西醫糖尿病范疇,而糖尿病又多責之于胰島素病變。胰島素乃胰腺所化生之物。胰腺位于人體左脅下。按祖國醫學理論,“肝在左脅下,脾在右脅下”。這里肝當指胰腺,胰腺在有些地方俗稱“夾肝”。又從胰腺的一般功能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參與脾胃運化水谷的功能。其中寓有肝主疏泄,協助脾胃消化及吸收水谷精微之意。胰腺胰島素病變,則不能將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為機體所需營養物質,則屬陰的物質虧乏,而出現陰虧燥熱之變化。此從肝的中醫定位及功能來看,為消渴從肝論治之理論依據。
察之臨床病例,消渴患者見肝經癥狀者多,視物模糊,夜晚雀盲,易怒急躁,或抑郁寡歡。而經過治療,病情好轉的消渴病人,一旦情緒不悅,發怒或憂郁后,血糖及尿糖即有反復,給予藥物治療,同時隨著情緒的好轉,病情逐步減輕。
治療宣平肝疏肝養肝、生津潤燥合于一方,生牡蠣(先煎)100g,小青皮15g,炒蒼術20g,生地黃20g,生白芍15g,黃連10g,天花粉20g,生藕節20g,天冬、麥冬各10g,石斛10g,山藥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無明顯精虧燥熱時,則以逍遙丸配服,偏陰虛者加服六味地黃丸,偏陽虛者配金匱腎氣丸,偏氣短乏力氣虛者重用生黃芪、臺黨參,另外可配服水蛇清肝祛風,炙枇杷葉降氣平肝,或食鮮牡蠣肉養肝潛陽。
治療脾虛泄瀉,健脾益氣為常法,但難根治。若施以疏肝利膽,佐以健脾,可獲全功。
脾虛泄瀉,癥為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從其稍食油膩則大便增多的表現分析,脾虛泄瀉與膽汁、肝膽功能異常有關。
膽汁由肝細胞生成,貯存于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泄至十二指腸。膽汁中除水和無機物外,還有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等。膽鹽與消化有關。膽鹽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后者分解脂肪的作用大為加速。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為乳化劑乳化脂肪,減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這樣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膽酸還可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復合物,促進脂肪酸的吸收。此外膽汁也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因此,膽汁對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當肝細胞病變,膽系不暢,或膽囊上皮因炎癥而吸收過多的水分和膽鹽時,那么就影響到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出現脾虛泄瀉證。
前人亦有所訓,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而且還與膽汁的分泌有關。因為膽汁是受肝之余氣而成,因此,肝之疏泄實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如肝失疏泄,可影響到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和脾胃的消化。誠如《血證論》所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span>
以上所論泄瀉與肝木乘脾之泄瀉,都涉及肝、脾,似乎相近,其實不然。本文所論是以稍食油膩則便溏為主的脾虛泄瀉,后者是郁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腹瀉的肝木犯土的表現,故似同實異。
綜合上述中西兩說,筆者膚淺總結出脾虛泄瀉,癥狀屬脾,而肝膽失疏是病機的主要方面。對脾虛泄瀉而無膽囊病自覺癥狀的患者,予B超檢查,往往會發現膽囊壁有毛糙。由此可知,脾虛泄瀉,治療方法,當以疏肝利膽為主,健脾益氣為輔。方藥組成;小青皮15~30g,廣郁金10g ,檀香、木香各10 g ,金錢草20 g,秋桔梗5 g,臺黨參15 g,白蔻仁(后入)5 g、焦白術10g ,云茯苓10g ,淮山藥10 g ,炒扁豆10g。方中小青皮、郁金、金錢草、桔梗經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能促進膽囊、膽管的收縮,有利于膽汁排泄,對膽囊炎癥有治療作用。檀香、木香可疏膽利肝,系筆者經驗用藥。桔梗在健脾的參苓白術散中的配伍意義,前人認為是上浮保肺,筆者認為其實是促進膽汁排泄,有利于對脂肪的消化吸收,這是寓疏肝利膽于健脾化濕之中而治療脾虛泄瀉。經對臨床40多例患者的觀察,僅以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泄瀉只有小效,而用本文所述方藥后才獲全功。
病例介紹,程某某,女,45歲,大便溏泄,一日3~4次。肉食后腹瀉癥加重,食后腹脹,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夜寐少眠,舌苔薄白,脈緩。大便化驗:膿細胞+。以歸脾湯治之無效,遂以疏肝利膽,佐以健脾法治療,藥用青皮、陳皮各10g,秋桔梗5g,檀木香各10g,杭白芍30g,生甘草10g,江枳殼10g,柴胡5g,砂仁、蔻仁各(后入)4g,太子參、黨參各20g,云茯苓10g,焦白術10g,懷山藥15g,生苡仁20g。連續服藥40多天,大便正常。隨訪2年,飲食隨心所欲,大便一直未再溏瀉。
手足心發熱一般從虛立論,而夏秋季手足心發熱則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病人患有慢性膽囊炎的可能。近年來,我們觀察了夏秋季手足心發熱者52例,結果這些病例都被檢查出慢性膽囊炎。予自擬利膽化熱湯加減治療,發現手足心發熱隨慢性膽囊炎的好轉而減輕,直至消失。茲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12例,女40例。城市、農村人數基本相當。年齡12~57歲,其中15歲以下者3例,16~30歲者10例,31~50歲者32例,50歲以上者7例。52例均因夏秋季手足心發熱而求醫,經追問病史,詳細檢查,發現幾乎均有伴有右上腹鈍痛或不適、飲食不香、腹脹、口干、口苦、口臭、噯氣、厭油腥、便秘等慢性膽囊炎癥狀。脈象以細弦為多,除2例舌質淡、苔薄白外,其余均見不同程度的舌質紅、苔黃膩。52例均有右膈神經壓痛點壓痛。此外,莫菲氏征陽性26例,弱陽性20例;第8~10胸椎右旁壓痛30例;右波阿氏區壓痛21例;右肩部放射痛5例;白細胞計數少于5×10^9/L者40例。本組病例伴發膽系結石者12例。
二、治療方法
以自擬利膽化熱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茵陳、生山楂各15g,生山梔、桃仁、枳殼、姜黃、連翹各10g,生大黃(后下)5g,丹參15~20g,葛根20~30g,白芍、車前子各10~15g,蔻仁6~8g(后下)。隨癥加減:舌質紅、苔黃膩,濕熱之象較重者,加虎杖15~20g;舌質淡、苔薄白,去姜黃、山梔,加柴胡5g,當歸10g,桔梗6g;右上腹鈍痛明顯,加延胡索10g;伴膽道系統結石,加金錢草20g,大黃酌情加量。
三、療效統計
本組病例經治后,20例顯效(手足心熱及消化系統癥狀消失,莫菲氏征等體征轉為陰性);32例有效(上述癥狀消失,但體征仍為陽性)。顯效率約40%,有效率則達100%。服藥時間基本上為30~60天。
四、典型案例
葉某某,女,24歲,工人。1989年7月6日初診?;颊呓?/span>5年來每于夏秋季手足心發熱,入夜為甚,今夏倍感加重,食欲不振,時有腹脹,噯氣,右上腹時有鈍痛,口干口苦,煩躁乏力。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弦。莫菲氏征陽性,右膈神經壓痛點壓痛明顯,第8~10胸椎右旁壓痛,B超提示膽囊壁毛糙,白細胞4.2×10^9/L,肝功能試驗正常。證屬濕熱內蘊肝膽,肝經血分不足。投以自擬利膽化熱湯,7劑后手足心熱自覺稍退,右上腹鈍痛消失,腹脹減輕,口干口苦亦有好轉。續進30劑,諸癥消失,體征轉陰,白細胞上升至6.4×10^9/L。
五、討論
手足心發熱一癥,傳統上多從脾胃虛弱或陰虛火旺論治。持脾胃虛弱論者,主要以張仲景和李杲為代表?!督饏T要略》曰:“虛勞里急,悸、衄……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可以說是甘溫除熱之先聲。李杲則提出以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困熱……表熱如火燎于肌膚,捫之烙手”。已故名醫蒲輔周對甘溫除熱、升陽散火法亦較推崇。持陰虛火旺論者較為常見,《內經》就指出“陰虛則內熱”。時至近日,如《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仍把五心煩熱分為陰虛、血虛、邪伏陰分、火郁等四型,以滋陰降火為主要治則。然亦有與上述觀點不同的報道,如石氏治療一例手足心熱伴脘痞泛惡、口干口苦者,即從濕熱內蘊論治取效,見(《中醫雜志》1983年7月號)。而我們觀察的52個病例,經檢查全部證實患有慢性膽囊炎。因此,我們認為夏秋季手足心熱者,很有患隱匿的慢性膽囊炎的可能。
余業醫幾十余載 ,對脾胃疾病的診治總結出以下幾點:食葷泄瀉 ,疏肝利膽 ;脾胃疾病 ,從心論治 ;慢性腸炎,治以祛風 ;胃病從酸論治 ,胃病注重腹診 ,胃病驗方六則?,F介紹如下。
⒈ 食葷泄瀉,疏肝利膽
食葷泄瀉 ,屬脾失運化 ,健脾益氣 ,此謂常法。有難治者 ,以疏肝利膽 ,佐以健脾 ,可獲全功。
食葷泄瀉 ,癥見稍進油膩之物 ,則大便溏瀉 ,便次增多 ,飲食減少 ,腹脹不舒 ,面色萎黃 ,肢倦乏力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
稍食油膩則泄瀉 ,此泄瀉與肝膽 ,尤其與膽汁有關。膽汁由肝細胞生成 ,貯存于膽囊 ,當消化時排泄至腸內。膽汁對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當肝細胞病變 ,膽系不暢 ,或膽囊上皮因炎癥而吸收過多的水分和膽鹽時 ,就影響到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出現食葷泄瀉現象。
前人亦有明訓 ,肝的疏泄功能 ,不僅可以調暢氣機 ,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 ,而且與膽汁的分泌有關。膽汁是受肝之余氣而成 ,因此 ,肝之疏泄實為保持脾胃正常納化功能的重要條件。如肝失疏泄 ,可影響到膽汁的分泌、排泄和脾胃的納化。誠如《血證論》所說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氣入胃 ,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設肝不能疏泄水谷, 滲泄中滿之證, 在所不免。
綜合中西兩說, 食葷泄瀉, 病狀在脾, 而肝膽疏泄無力是病機的主要方面。對此, 予 B 超檢查, 結果多半患者膽囊壁毛糙。因此,治療時, 當以疏肝利膽為主, 健脾益氣為輔。藥用: 青皮 15~ 30g, 廣郁金、檀香、木香各 10g, 金錢草 20g , 秋桔梗 5g, 臺黨參 15g , 白蔻仁( 后入) 5g, 焦白術、云茯苓、淮山藥、炒扁豆各 10g。方中小青皮、郁金、金錢草、桔?,F代藥理報道, 能促進膽囊、膽管的收縮, 有利于膽汁排泄, 對膽囊炎癥有治療作用; 檀香、木香疏肝利膽; 桔梗在參苓白術散中的配伍意義, 前人認為, 是上浮保肺, 其實是促進膽汁排泌, 有利于對脂肪的消化吸收。
案 1 程某, 女, 45 歲。大便溏泄, 一日3~4次, 肉食后腹瀉次增, 食后腹脹,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黃, 夜寐少眠, 舌苔薄白, 脈緩。以歸脾湯治之罔效, 以參苓白術散效緩。遂取疏肝利膽, 佐以健脾。藥用: 青皮、陳皮各 10g, 秋桔梗 5g, 檀香、木香各 10g, 杭白芍 30g, 生甘草、江枳殼各 10g , 春柴胡 5g, 砂仁、蔻仁( 后下) 各 4g , 太子參、黨參各 20g , 云茯苓、焦白術各 10g, 淮山藥 15g, 生薏仁 20g。每日 1 劑, 連服 40 多天, 大便正常, 隨訪兩年, 未見反復。
⒉脾胃疾病,從心論治
中焦脾胃屬土, 上焦心臟屬火, 火能生土。脾胃罹疾, 取常法無效, 可從心以覓治法。
脾胃中土, 疾病除本臟自患外, 可由所不勝( 木) 乘之, 所勝( 水) 侮之, 我生者( 金) 盜之, 生我者( 火) 傳之( 母病及子) 。其中, 心病累及脾胃, 甚者易察, 微者常以脾胃病變就醫, 治從中土立法則徒勞, 于心臟治之方治本。心主身之血脈,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的動力稱“心氣”。倘若心氣不足則血行不利, 周身經脈瘀阻, 如脾胃受累則胃失和降, 脾失運化。證見胃呆納少, 腹脹便溏, 苔膩舌紫等。辨此證時, 可循子( 土) 尋母( 火) , 透過現象, 察其心氣便知, 而從心論治。
分析古人治中焦病的方劑可發現, 在其配伍中,從心論證者并不鮮見。如小建中湯之桂枝, 有通心陽益心氣之功,而間補中焦之虛。附子理中湯內附片溫陽強心以理中土, 均寓“土病求火臟”之意。
對凡以脾胃失健就診者, 予他法調理無效時, 應細察其有無被忽略的心的病變, 一般以稍勞則微喘一癥為心患之象, 若有則舍土求火, 補益心氣, 選炙甘草湯等方加減之, 則脾胃癥狀即可治愈。
案 2 陸某, 男, 55 歲。1989 年 11 月 2 日初診。入冬以來胃呆納少, 胸悶不暢, 大便溏薄, 平素咳嗽, 登樓氣喘, 鼻塞畏寒, 吸煙量多, 舌苔白膩、 舌質紫暗, 脈細, 曾以多法施治罔效。細究病機, 患者嗜煙, 煙毒傷肺, 肺氣壅塞, 肺損累心, 心氣不足, 登樓氣喘, 母病及子, 致脾胃納化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則鼻塞胸悶。氣虛則血瘀而見舌質紫暗。病象在中土, 本質是心氣不足。以補益心氣, 炙甘草湯加減圖之。藥用: 炙甘草、太子參、臺黨參各 10g, 淡干姜 5g, 麥冬、生地黃各 10g, 川桂枝 15g, 蒼耳子、香白芷各 10g , 北細辛 4g, 凈藁本、葶藶子( 包) 各 10g , 青蔥 3 支, 綠茶葉 1 撮, 大棗 5 枚。3 劑后, 諸癥均減, 復診守方, 桂枝加至 30g, 續服, 調理旬日, 脾胃納化正常, 他癥亦釋。
⒊慢性腸炎 治以祛風
慢性腸炎, 以祛風藥為主, 制成內服散劑,和外用藥兜合治之, 獲效滿意。
內服散劑, 藥用: 烏梢蛇、凈蟬衣、荊芥、防風、紫蘇葉各 10g, 酸烏梅 20g, 制香附、生黃芪、焦白術、熟地黃、全當歸、杭白芍各 10g, 西川芎 5g。曬干后, 粉碎為極細末, 裝入膠囊。每次食前服 10 粒, 1 日 4 次, 15 天為 1 療程。
外用藥兜, 藥用: 川烏、草烏各 30g, 香白芷 20g, 羌活 40g, 北細辛 10g, 紫蘇葉、生麻黃、良干姜、制香附、淡吳萸、炒蒼術各 20g , 生甘草 10g。曬干, 粉碎為細末后裝入布兜。布兜大小以能遮蓋脘腹為宜。藥物均勻分布于兜內, 再用針線分格而縫, 以固定之。藥兜以臍周為主, 緊兜于腹部, 晝夜使用 15 天。
案 3 張某, 男, 36 歲。1986 年 5 月 25 日初診。腹痛泄粘液便, 歷時 3 年。近日, 腹痛綿綿, 腹脹似撐, 大便日4~5次, 為粘凍稀便。時值夏令, 仍著秋冬之衣, 面色欠華, 舌苔白厚而膩、舌質淡紅, 脈緩。大便化驗: 膿細胞( + ) , 紅細胞( + ) 。直腸鏡檢查診斷: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前以健脾化濕、溫散寒濕等煎劑口服、灌腸, 錫類散同甲烯土霉素等灌腸均罔效。囑其停用諸藥, 但予藥兜試治。半個月后, 復診, 腹痛止, 大便一日一行, 無粘凍, 白厚膩苔化為薄白苔, 再以藥兜1 只, 以鞏固療效。
內服方中烏梢蛇、凈蟬衣、荊芥、防風、紫蘇葉、制香附、酸烏梅祛風理氣斂酸, 有抗過敏的作用; 防風與白術、黃芪配伍為玉屏風散, 可促進機體 IgA 的產生, 調節腸道免疫功能,黃芪亦有益氣生肌之效, 與四物湯相伍可調養氣血。因此,本方對于慢性腸炎屬潰瘍性者、或屬過敏性及免疫機制失調性者和病久氣血不足者均可治療。
外用藥兜, 有祛風勝濕、溫里散寒功能。慢性腸炎者, 多伴惡風寒、喜溫暖、感寒則病加、苔膩等寒濕之象。“濕盛則濡泄” , 說明泄瀉一證, 濕邪是主因, 治濕是關鍵?!帮L能勝濕”, 故選祛風藥, 配以溫里散寒之品, 制成藥兜, 兜于脘腹,直達病所。
一般患者, 內服散劑, 外用藥兜, 擇一則可。病甚者, 內服、外兜合用。藥兜兜腹, 即感一股辣暖之氣徑入腹腔, 頓覺舒適, 隨后腸鳴, 矢氣頻頻。
⒋胃病從酸論治
胃病分型較多, 余除沿用前輩之法外, 對胃病慢性者, 又從多酸、少酸、兩者混夾論治, 其效亦優。
胃病多酸。證見胃脘隱痛, 饑時為著, 稍食痛解, 夜半或脘痛或嘈雜, 平素噯氣泛酸。形體尚實, 舌苔薄白, 脈小弦。治以疏肝和胃, 止酸去痛。藥用: 紫蘇葉、生黃芪各 10g, 煅瓦楞子20g, 烏賊骨、大貝母、白及片各 10g , 杭白芍 30g , 炙甘草10g 。
案4 施某, 女, 32 歲。1991 年 3 月 19 日初診。脘痛時作, 饑時為甚, 稍食則止, 噯氣吞酸, 肌肉豐實, 二便調暢, 舌苔薄白, 脈弦, 系多酸型胃痛, 每痛均以上方兩帖而解。
胃病少酸。證見胃脘脹痛, 或僅脹滿, 食后為著, 無饑餓感, 吃開水泡飯后易發病, 不泛酸及噯氣, 口小干, 大便較干,舌苔薄白, 舌質偏紅, 脈小弦。治以酸甘化陰, 消脹和胃。藥用: 酸烏梅 20g , 杭白芍 30g , 炙甘草 10g , 南沙參、北沙參、青皮、陳皮、炒麥芽、炒谷芽各 20g 。
案 5 陳某, 男, 45 歲。1990 年 11 月 12 日初診。中脘脹滿, 鮮有饑餓感, 夜寐欠實, 咽喉干燥, 大便常秘, 舌苔薄,舌質紅, 脈細。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報告: 慢性胃竇炎, 十二指腸球炎。治從上方調理月許病去。
混合夾雜。既有多酸型表現, 又有少酸型癥狀。治以疏肝理氣, 和胃調中, 以兩方相合出入。
案6 王某, 男, 22 歲。1995 年 9 月 30 日初診。胃病 3年, 中脘脹痛并舉, 噯氣泛酸, 口干欲飲, 偶有腹瀉, 舌苔薄,脈緩。治以和調肝胃, 以上兩方合而投之, 服 8 劑病已。
脘系胃部, 胃內之液性酸, pH值0.9~ 1.5。倘若胃液的量及 pH 值異常, 就會反映出胃之病證。故可以多酸型、少酸型、混合型論治, 并施以相應之方。
5.胃病驗方六則
⑴烏梅香蘇飲 : 酸烏梅 20g, 紫蘇葉、制香附各 10g, 煎服或泡服。主治胃脘嘈雜似饑, 或有吞酸, 苔凈舌淡紅。方中烏梅抗蛋白過敏, 對胃酸有雙相調節作用。
⑵菖蒲石斛湯 : 石菖蒲、干石斛、制香薷、藿香各 10g, 炒谷芽 20g。主治痰濁中阻, 脘脹不知饑, 苔厚膩白或灰, 舌質暗。方中諸藥有促使消化液分泌及增加消化酶活力的作用。
⑶生地蒼術湯 : 生地黃、炒蒼術各 10g 。主治陰虛痰濁中阻, 脘脹口干, 苔黃、膩舌質紅。方中兩藥既調節血液循環, 又消炎。
⑷枳殼白術湯 : 炒枳殼、焦白術各 60g 。主治虛痞脘脹, 老人氣虛出現的食道咽食遲緩, 食后脘脹難化, 腹脹大便質軟而不暢。方中枳殼對胃腸有興奮作用, 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 與補氣之白術相伍可提高胃腸道平滑肌張力, 而治虛脹。
⑸蜀椒固膜湯 : 川花椒 10g , 酸烏梅 20g, 制半夏10g, 青皮、陳皮各 5g, 臺黨參 15g, 蒼術、白術各 5g , 茯苓 10g, 炙甘草 5g , 全當歸 10g, 紫丹參 20g, 炒白芍、杜仲、川斷 10g, 炒谷芽 20g。主治胃粘膜脫垂之脘脹不知饑, 僅能食稀軟之物, 吃干飯癥著, 苔凈舌嫩。方中蜀椒《 本經》云其: “溫中, 逐骨節皮膚死肌。”粘膜脫垂近乎死肌, 故以之為主藥。
⑹蟬七烏貝散 : 凈蟬衣、參三七各 10g, 玫瑰花 5g, 生黃芪、蒲公英、炒白術各 10g , 生甘草 5g, 大貝母、烏賊骨各 10g, 廣陳皮 5g , 制香附、白及片各 10g。碾粉以煉蜜調服, 早晚各服 3g。主治潰瘍, 脘痛胃雜, 苔凈舌暗。方具斂瘡生肌之功。
筆者得《金匱要略》枳術湯和《脾胃論》枳術丸兩方啟迪 ,取枳殼、白術各60g為枳術湯 ,治療老年人消化道蠕動遲緩 ,每獲良效。
⒈咽食不暢
咽食不暢 ,病因多雜 ,老年人咽食不暢在排除食道癌后 ,多見于食道蠕動遲緩者為多。
王某 ,男 ,71歲 ,農民 ,咽食梗阻不暢3個月。3個月來每次咽食時 ,均感阻滯難下 ,勞累后癥狀顯著,早輕暮重 ,口不干。食道鋇餐透視示 :食道蠕動遲緩。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緩?;颊呶笟獠蛔?nbsp;,降順力乏 ,因虛致滯。故重用枳術湯加味治之 ,生白術60g,炒枳殼60g,黨參10g,茯苓10g,炙甘草5g,制半夏8g,砂仁(后下) 5g,木香5g,陳皮5g,水煎服 ,每日1劑,進4劑病輕 ,服10劑后病瘳。
⒉胃脘痞滿
老年人無明顯誘因 ,經常中脘痞阻 ,時輕時重 ,按之柔軟不痛 ,或有小痛 ,食后痞甚 ,噯氣無力 ,此胃氣虛弱 ,納化無權 ,因虛致實也。
朱某 ,男 ,66歲 ,退休職工 ,不食則脘痞 ,食后則脘脹 ,食粥為快 ,歷時半載。心下按之柔軟。面色少華 ,神疲乏力 ,不耐勞累 ,大便溏軟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緩。證屬氣虛納化無力 ,胃氣中阻。治以補虛健胃 ,理氣消痞 :生白術 60 g ,炒枳殼60 g ,黨參 15 g , 炒薏苡仁 15 g ,茯苓 10 g , 炒扁豆 10 g ,山藥10 g , 桔梗 6 g ,炒谷芽 30 g ,水煎服 , 每日1 劑,15 劑痊愈 。
⒊大腹脹滿
大腹屬脾 ,內藏小腸 ,大腹病證與小腸關系密切。脾主運化水谷 ,年老體弱者,小腸蠕動及泌別清濁等功能亦衰減 , 故現腹脹且滿 , 脾運乏力征象。
趙某 , 女 , 52 歲 , 農民 。5年來常作腹脹 , 午后為著 ,大便不爽 ,腹部按之小痛 ,或有痞塊。舌質暗紅, 舌苔薄白, 脈小弦。此脾虛運化遲滯 ,小腸氣阻絡瘀。遂以扶正理氣 , 活血通絡為法 ,白術 60 g ,炒枳殼 60 g ,生黃芪 30 g ,黨參 30 g ,桃仁10g ,紅花 10g ,皂角刺 10g ,炮山甲 10 g , 羌活 10 g ,炒白芍15g , 厚樸 6g , 炒谷芽 、炒麥芽各 30 g , 水煎服, 1 劑/日, 連服4 劑脹滿消,隱痛止。此后 ,小有發病,均予上方 4 劑獲釋。
⒋大便秘結
萬某 ,男 , 69 歲 , 退休工人 。大便經常秘結 ,近 3年來 ,大便數日一行 , 每次努斥難出 , 質軟而不干。腰不酸 , 不畏寒 ,飲食正常。勞累后大便秘結更甚。舌質淡紅 , 舌苔薄白 , 脈緩。治以補氣肅肺 , 扶正助降, 枳術湯加味 ,生白術 60 g , 炒枳殼60 g ,生黃芪30g,黨參30g ,杏仁10g ,炙枇杷葉 10 g(布包), 百合 10 g ,當歸 10 g ,桔梗 6 g , 山藥 20 g ,大棗10枚 ,水煎服 ,1劑 ,連服16劑 ,其苦已也。
⒌結語
枳術湯出于《金匱要略》, 主治水飲停結, 水阻氣滯 , 結于心下 , 以致心下堅塊 , 邊如圓盤 , 并痞脹脘痛者 , 方中枳實用量倍于白術 ,意在以消為主。枳術丸出于《脾胃論》, 主治脾氣滯 , 飲食停聚 , 是脾虛重于氣滯 , 故重用白術,意在以補為主。臨床觀察 , 老人消化道蠕動遲緩,常氣虛氣滯兼見,虛實夾雜 , 故將《金匱要略》枳術湯和《脾胃論》枳術丸方義柔合參半 , 組成枳術并重的枳術湯 ,以虛實并治。按現代藥理 ,生白術可使胃腸分泌旺盛 , 蠕動增加 , 枳實、枳殼的水煎劑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 , 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 , 兩藥合用治老人消化道蠕動遲緩 ,切合病機 ,用之輒效。
慢性胃病病人常有胃脘痛、脹、滿、不欲食等纏綿不休之證。“十人九胃”說明慢性胃病亦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余對此病診治過程中,四診時重以腹診定方證,辨治中尋覓佳品組驗方,每獲良效,拾掇于此,供同道參考。
腹診,古代醫家多運用于急重病之診察,如《傷寒論》對腹診之描述,篇涉六經。目前對于慢性病,腹診往往不被重視。余對慢性胃病病人,四診時重以腹診,每能準確定證選方。慢性胃病腹診范圍,在上腹部劍突下,連及兩脅下。即賁門、胃體、胃竇、十二指腸球部區域,含中醫“上脘、中脘、下脘、脅部”。方法:病人取屈膝仰臥位,醫者以右手指掌部分輕、中、重按壓上述部位,以體會病人脘部軟、堅、硬等不同抵觸力,以及壓痛、痛點大小等,籍以判斷寒、熱、虛、實、在氣、在血,而定方證。
⑴香砂六君湯證腹診。心下痞軟。心下痞塞而痛,以手按之則柔軟,無抵抗感,無壓痛,系氣虛氣滯,香砂六君湯主之。
⑵四逆散合小陷胸湯證腹診。心下痞堅。心窩部痞塞而痛,以手按之不柔軟,有抵抗感,輕按壓痛,范圍較大,系氣滯痰郁,一般為郁火與痰濁相結于胃中,四逆散合小陷胸湯主之。
⑶四逆散合四君子湯證腹診。心下痞而欠軟。輕按之柔軟,重按之則指下有抵抗感,系氣機郁滯,輕微氣虛,四逆散合四君子湯主之。
⑷六君子湯合失笑散證腹診。心下軟而按痛。按之柔軟,重壓之疼痛,范圍較小呈點狀,系氣虛血瘀,六君子湯合失笑散主之。
⑸四逆散合丹參飲證腹診。心下堅而按痛。心下按之痞堅不軟,重按之有點狀小范圍疼痛,系氣滯血瘀,四逆散合丹參飲主之。
⑹柴胡疏肝飲合二陳湯證腹診。胸脅苦滿。心下及兩脅肋部脹滿,以手插入有抵抗壓痛,壓痛范圍較大,系肝胃氣滯,柴胡疏肝飲合二陳湯主之。
慢性胃病腹診,一般心下柔軟屬虛,痞堅屬實。大范圍壓痛病在氣分(氣機郁阻),小范圍壓痛在血分(血瘀絡脈)。兼并出現者,亦氣血相兼,如輕按柔軟,重按則堅為虛實夾雜。
驗方,此乃余在辨治慢性胃病中,選價廉效優之藥味,協定成方,屢用屢效。
⑴烏梅蘇香飲。 組成:酸烏梅20g,紫蘇葉10g,制香附10g,。服或泡服。主治證:嘈雜似饑,或有吞酸,苔白舌質紅,方中烏梅抗蛋白過敏,對胃酸有雙向調節作用。
⑵菖蒲石斛湯。組成:石菖蒲10g,干石斛10g,制香薷10g,藿香10g,炒谷芽20g。主治證:痰濁中阻,脘脹不知饑,苔厚膩白或灰舌質暗 。方中諸藥有促使消化液分泌及增加消化酶的作用。
⑶生地蒼術湯。組成:生地黃10g,炒蒼術10g。主治:陰虛濁阻,脘脹口干,苔黃膩舌質紅。方中兩藥相伍調節血液循環而消炎。
⑷枳殼白術湯。 組成:炒枳殼60g,焦白術60g。主治:虛痞脘脹,老人氣虛,食管、胃、腸肌張力低下致經食管咽食遲緩、食后脘脹難化,腹脹,大便質軟而秘結。方中枳殼對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與補氣之白術相伍可提高胃腸道平滑肌肌張力,而治虛脹。
⑸蜀椒固膜湯。 組成:川花椒10g,酸烏梅20g,制半夏10g,青陳皮各5g,臺黨參15g,蒼術、白術各5g,云苓10g,炙甘草5g,全當歸10g,紫丹參20g,炒白芍10g,杜仲10g,川斷10g,炒谷芽20g。主治證:胃黏膜脫垂之脘脹不知饑,僅能食稀軟之物,吃干飯癥著,苔白舌嫩。方中蜀椒《本經》:“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粘膜脫垂近乎死肌,故以之為主藥。
⑹蟬七烏貝散。組成:凈蟬衣10g,參三七10g,玫瑰花5g,生黃芪10g,蒲公英10g,炒白術10g,生甘草5g,大貝母10g,烏賊骨10g,廣陳皮5g,制香附10g,白芨片10g。碾粉以煉蜜調服,早晚各服3g。主治:潰瘍糜爛,脘痛胃嘈,苔白舌暗。方具斂瘡生肌之能。
以上驗方,符合主治之證,每投必效??蓡为毷褂?,也可參于其它方中。
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一部分病人經中、西醫治療難以奏效,尤其是嬰幼兒急性腸炎,有的糾纏數十日不休。余集前輩醫家及當今同道之長,結合個人臨證經驗,研制中藥“貼臍止瀉餅”治療以上病證,治愈102例,好轉4例。治愈率為96%。
一、臨床資料
⒈一般資料
病人106例,急性腸炎87例,慢性腸炎13例,慢性菌痢6例;男性64例,女性42例;年齡6個月以內者26例,6個月~1歲者18例,2歲者20例,3~8歲者11例,9~20歲者9例,21~30歲者5例,31~40歲者6例,41~50歲者3例,51~60歲者7例,61歲以上者2例。
⒉臨床表現
大便質地水樣者69例,溏泄者14例,夾粘凍者17例,夾血者6例;大便氣味,腥氣味者92例,不腥不臭者14例;腹痛者68例;體溫,38℃以下者89例,不發熱者17例。
二、治療方法
⒈方藥配制
羌活2g,胡椒2g,肉桂2g,丁香2g,青皮2g,肉果2g,木香2g。研成細末,以去核大棗4枚,生姜、小蔥各10g,棗、姜、蔥搗爛如泥與藥末攪拌均勻,再參入適量煉蜜,做成銀元大小之藥餅,藥餅宜偏爛,用塑料膜封包備用。
⒉使用方法
藥餅貼于臍上,以繃帶圍腰一周固定臍上藥餅。每6~8小時換藥餅1次。已經用過的藥餅可再摻入適量煉蜜,保持一定溫度,再次使用。一般1個藥餅可反復使用3次。用藥主要指征:大便溏泄,無穢臭味,其次是體溫在38℃以下或正常者。
三、治療結果
106例病人治愈102例,好轉4例。貼藥餅后2小時止瀉者31例,4小時止瀉者53例,6小時者止瀉者6例,12小時止瀉者5例,18小時止瀉者7例,24小時以上止瀉者4例。其中3例慢性菌痢病人口服煎藥有效但病不已,同時以止瀉餅外貼而愈。注:好轉的4例為慢性腸炎,用止瀉餅后大便轉實,停藥后大便又溏。
四、討論
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部分病例經西醫、中醫治療,均難見效。少數嬰幼兒急性腸炎病人,病數十日無良方可施。嬰幼兒給藥有諸多困難,父母日夜相伴亦疲憊不堪。慢性腸炎及菌痢,有的病痛纏綿,反復數載無可奈何。針對這類難證,余集前輩醫家及當今同道之長,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研制“貼臍止瀉餅”,驗于病人106例,效果甚佳,多半藥到瀉止。本方具有散寒溫中、止痛止瀉的功能,適用于實寒、虛寒的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使用的主要臨床依據是,大便腥氣重,或無臭味,對于病初大便臭穢,數日后無臭穢而仍瀉者可使用。屬熱性泄痢,大便臭穢者忌用。方中羌活,歷代本草載其為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之品。然而,其治瀉痢有奇效。一地方名醫之外甥,過食菜餡饅頭致腹鳴腹瀉不已,嘗遍諸藥,其證仍舊。無奈求助于道觀道士,賜羌活一兩煎服。家人懼之量大辛烈,但別無良策,只得壯膽煎液入腹,須臾腸鳴雷動,便出菜葉數片,頓失病痛。醫家曰:“羌活斷面紋理似車輪,可轉動腸胃之氣,煎液入腹,似車輪滾動,鼓舞腸胃之氣,促中焦運化水谷?!庇囹炛?,果然如此。古人治瀉痢,有稱逆流挽舟法的,取荊防敗毒散,方中羌活可能潛有此功。另則,瀉利病在太陰,太陰則太陽,故以羌活引太陰之邪出太陽之外,表氣疏通,里滯則解。據上所述,羌活內可鼓動腸胃之氣,外可疏通經絡之氣,故為全方之主要。胡椒溫中散寒,可單獨碾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所致腹痛泄瀉,《開寶本草》云丁香:“溫脾胃,止霍亂壅腫…,”肉桂治脾陽不正,脘腹冷痛,食少溏泄,肉果澀腸止瀉《開寶本草》:“主霍亂中惡。”四藥溫中止瀉為臣。木香行氣止痛《大明本草》云其:“治霍亂、泄瀉、痢疾”。青皮疏肝破氣,散積化滯,主食積腹脹,且助木克土。生姜、蔥白止瀉,大棗溫中益氣《名醫別錄》云其:“主除腸澼”,以上為佐使之品。
從現代藥理分析,生姜、蔥白濾液,在試管內有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滅滴靈對消化道內的厭氧菌有抑制作用。丁香、木香、蔥白分別對傷寒、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肉桂中桂皮油能刺激胃腸道,促進消化吸收功能,解除胃腸的痙攣性疼痛,排除消化道積氣,抑制腸道內異常發酵。青皮不但促使肝膽排泄膽汁,還利于胰島分泌排泄消化酶,從而增強消化功能。綜觀全方,有抗多種致病菌及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各藥研粉藥性不遭破壞,既有各自的專治功能,又有協同治療作用。從中藥的性味功用及現代藥理分析可知“貼臍止瀉餅”對文中所述病證確有治療作用,再從106例病人的臨床驗證來看,療效滿意。
本藥餅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給藥途徑方便,尤其適用于難喂藥,怕打針的嬰幼兒患者。藥物用煉蜜為賦形劑,有防腐防霉變的作用,外加塑料袋包裹,可長期保存備用??梢耘R時配制,也可以批量生產。
陸某某,女,61歲,農民。1984年8月24日初診:左腹陣發絞痛兩旬,脘腹脹滿,胃呆納少,無饑餓感,噯氣不泛酸,腹痛時大便軟而不暢,小溲色清不黃,舌苔薄膩,脈沉弦。X線檢查示“降結腸中段擴張度差,腸袋深頻排空象,粘膜皺壁呈息肉狀增生”,意見為痙攣性右半結腸炎。診斷:腹痛,系寒濕戀阻足太陰,陰陽不和,氣血失調。法以溫化寒濕,扶陽抑陰,和調氣血。取平胃散合大建中湯出入圖之,藥物:炒蒼術10g,川厚樸8g,青陳皮各10g,炙甘草10g,太黨參各10g,干姜、良姜各5g,杭白芍30g,川花椒10g,制香附10g,廣木香8g,金鈴子10g,焦山楂、焦神曲各15g,飴糖30g,撮3帖。一晝夜四服。
1984年8月25日復診:服上藥后腹痛已止,胃脘仍脹滿,不思飲食,口干欲飲,舌苔薄白,脈小弦,從前意增量和中之品,青皮、焦山楂、焦神曲加至30g,添炒谷芽、炒麥芽各30g,炙雞金10g。復予3帖。服法同上。
1984年8月27日三診:服上藥后脘腹脹滿疼痛均釋,飲食正常,微覺心悸、乏力,苔薄白,脈細,續以前方3帖鞏固療效,并選歸脾丸、逍遙丸各10g早晚吞服旬日調理善后。近隨訪身體健康。
按:本案患者疼痛甚劇,西藥以解痙消炎之劑始有小效,后則無濟于事,而邀余診治。余以其便軟、溲清、脈沉弦斷為陰證寒濕型。憶大建中湯證有胸中寒氣沖皮起一癥,該患者痙攣性結腸炎疼痛系沖皮起之隱性反應,故選大建中湯配平胃散化濕扶陽抑陰以解其痙,并囑停用西藥,而效如桴鼓。
甲子之年,風木主歲,木旺犯土,易染痢疾,且纏戀難愈。筆者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收效甚佳。茲介紹如下。
一、方法
⑴中藥復方:白頭翁20g,炒地榆、炒槐花、銀花炭各20g,川連、黃柏、秦皮、仙鶴草、木香、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白芍30g,甘草10g,上方一日2貼,每6小時服一煎。
⑵西藥口服:異煙肼200mg,一日3次,維生素B6 10mg,一日3次。
⑶雅膽子仁吞服:雅膽子去殼取仁以棗肉包服,一日3次,一次服15粒。
⑷米醋頻服:服煎藥時每次以米醋三匙調下。吃菜時亦以醋拌,另外不計時頻服之。
臨床之際,上四法或并用,或選用,一般病情重者⑴⑵⑶⑷法同用,輕者⑴⑷法或⑴⑶⑷法合用;療程最短者一天,最長者一周;共治急性菌痢9例均痊愈。
二、 典型病例
例一:黃某某,34歲,工人。痢疾反復40天未愈?;颊?/span>1984年10月1日起病,下膿血便,西醫院診斷:急性菌痢。予復方新諾明等數種西藥交替使用,延已40多天而病情如故,因此要求住本院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診得:腹痛,大便一日3~4行,里急后重,糞檢見膿細胞(+),紅細胞(+),頭昏納少,舌苔薄白,舌質紅,脈緩,系濕熱留戀,余邪不清,按本文所述四法并進,治療第7天時大便常規顯示正常,又連續行數次糞檢均示正常。
例二:秦某某,54歲,干部。痢疾兩日,收住入院。前日晚間起寒顫高熱,嘔吐一次,繼則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血水,日十余次,糞便鏡檢膿血便,膿細胞(++),紅細胞(++),舌苔黃,循上法治療一日,自覺癥狀消失。兩日后,大便鏡檢正常,大便成形,一日2行。
三、體會
⑴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急性菌痢之臨床表現,中醫屬濕熱痢或濕毒痢,故辨證施治選白頭翁湯加味。異煙肼為治結核桿菌首選藥,臨床證明其對痢疾桿菌亦有抑滅作用,這在國內已見報道。然而,僅以中藥辨證治療,抑滅細菌不免力弱,單一異煙肼治療又無調節整體的作用,兩者結合則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局部整體都能顧及。
⑵雅膽子、米醋藥理作用探討?!侗静菥V目拾遺》指出:雅膽子為治療冷痢久瀉要藥。近人用治阿米巴痢疾療效頗好。筆者取此試治菌痢亦奏良效,但本品對胃有嘔吐、不適等有刺激作用,故以棗肉包服免礙胃氣。米醋味酸,頻服之,以達到制止細菌繁殖或殺滅腸中細菌的目的。且米醋多量內服無副作用。
熟地味甘,性微溫,功能補血,滋陰。一般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證。余則重用熟地,治愈暴痢滑脫、久病頑痛證,現擇案例介紹于下。
暴痢滑脫案:陳陸氏,女,61歲,瀉痢日30余次,為時2天,滑脫不禁36小時。中西醫結合同治,罔效??滔卤銥a血水,順肛門而流出不能自禁,無奈以紙墊塞于會陰,氣短懶言聲弱,舌苔薄白、舌質偏紅,脈細。試服葛根芩連、參苓白術散等癥狀依然。余以為,暴瀉奪津傷血,血虧難以載氣,氣又隨津脫而亡。氣衰近乎竭,無力固攝以致滑利無度?!侗静菡x》云:“熟地黃,凡津枯血、脫汗失精,及大脫血后、產后血虛未復等證,大劑頻投其功甚偉?!北┎』?,津血大失,此與文中脫汗失精、大脫血,病異而證同,故旋于清熱解毒合扶正益氣方中重用熟地,煎后頻飲,遣藥白頭翁10g,川雅連8g,秦皮10g,黨參20g,云苓10g,炒扁豆10g,淮山藥15g,熟地50g,藥1帖,頭煎服完,滑瀉顯輕,繼進2帖,大便有序,上方加減調理旬日則愈。
久痢頑痛案:沈某某,男,38歲。腹部頑痛,痢下赤白凍,時輕時劇4年。恙由暴痢治療不徹而致。4年間,四處求醫,迭進中西藥皆無濟于事??淘\,滿面愁云,眉頭緊皺,畏寒怯冷,四末冰涼,雖值五月天氣,仍著隆冬之衣,腹痛坐臥不是,溫之不減,按之不適,徹夜難眠,痢下赤白粘凍,里急后重。舌苔薄黃膩,舌質暗紅,脈細弦。五更時分,病痛更著。據證細析,此氣虛陽微,濕熱余結,氣滯血瘀也,又久痛正虛,痛久入絡。然綜觀之,陽氣虛衰尤為突出,故以溫陽為主,佐以清解,補骨脂10g,淡吳萸8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淡干姜8g,良姜8g,肉桂2g,川連3g,煨木香6g,炒白芍10g,羌活6g。服藥5帖,其痛仍然,何也?三思九審,認為病人其苦已久,久痛傷絡,絡傷則血瘀,血溢于腸,陰血久溢,焉得不虛,陰血不足,虛火自生,且夾濕邪,釀為濕熱,戀滯筋絡,故時下赤白粘液,血虛氣滯則又腹痛,瘀血不能載氣,血虛其氣亦少,則氣虛陽弱而畏寒?!侗静菡x》云:“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不足以緩之?!鄙献C久痢腹痛系陰血虧極,腸絡攣急使然,與文意契合,故遂以原方加熟地50g。煎服3帖,愈及泰半,連進25帖頑痛盡釋。
三香飲為余之驗方之一,由檀香、木香、藿香組成,治療食肉出現的腹瀉、腹痛、脅痛等證。
食肉后輒腹瀉、腹痛,多以脾虛運化無力論治。然而臨床之際,見此證以予參芩白術散類方藥,卻收效不著。曾遇一老嫗,患是證三載,服健脾止痛藥60余帖,病痛僅十去一二。后以原方中加檀香、木香、藿香各10g煎服,治二旬,獲全功。食肉后脅痛,一般是膽囊炎癥狀。膽囊炎,經辨證施治,大都能緩解疼痛,但吃葷后仍有誘發脅痛之可能,案如程某,慢性脅痛歷時十春秋,稍食葷即發,B超診斷:慢性膽囊炎。以柴胡疏肝散合三金湯煎服1個月,癥狀依然,后于方中加檀香、木香、藿香各10g煎服,并囑其服此藥時葷食不忌。治匝月病瘳。隨訪5年,飲食隨意,右脅無恙。
考檀香、木香、藿香。藿香,辛微溫,功效為化濕和中,解暑發表。且有宣中解郁之效?!侗静菡x》云:“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彼幚恚恨较銓δc胃神經有鎮靜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消化力。木香,辛苦溫,可行氣止痛,煨木香用于止瀉,《珍珠囊》云其:“散滯氣,調諸氣?!彼幚恚耗鞠銓ξ改c有輕度刺激,并能促進其蠕動及分泌。檀香,辛溫,功能理氣散寒止痛?!侗静萸笳妗罚骸胺惨蚶錃馍辖Y,飲食不進,氣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氣上升?!彼幚恚汉愇烊???赡苡袛U張平滑肌作用。從三藥之性味功用,從肉食后在體內消化過程看,三香飲對食肉后病證有治療作用。葷物乃生痰助濕之物,其性屬陰。其入腹輒腹瀉腹痛、脅痛。說明人體的陽氣素為濕邪困遏,或為陽氣不足,痰濕之體,難以運化外來屬陰之葷物,則病證舉發。而三香中,藿香能除陰霾濕邪,木香能行氣止痛,檀香理氣散寒止痛去冷氣上結,三藥共奏化濕、理氣、散寒之功,則屬陰之葷物得以運化。
又西醫學認為,在回腸疾病時,膽鹽吸收減少,脂肪乳化不全,未被吸收的膽鹽進入結腸后,可以妨礙水和鈉的吸收,結果造成腹瀉。膽囊上皮因炎癥而吸收過多膽鹽,則膽汁中膽鹽比例失調,影響脂肪乳化,脂肪難以吸收,未被吸收的脂肪被細菌水解為羥脂肪酸,以引起腹瀉。脂肪、蛋白質的分解產物,刺激小腸上部的粘膜而形成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的收縮和排空。慢性膽囊炎時,膽囊壁增厚,呈纖維組織增生及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膽囊縮小、膽囊狹窄甚至閉合。脂肪、蛋白、食物一旦進入胃腸,在膽囊收縮素的刺激下,已病理改變的膽囊,收縮時牽拉而疼痛。以上即是食葷后機體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而產生病證的原理所在。
三香飲是本人驗方之一。其治療食肉后病證雖然效果令人滿意,但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本人根據以上理論認為本方可能對回腸疾病、膽汁分泌排泄、膽囊壁的炎癥有治療作用。其真正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
慢性咳喘,經年累月,愈發愈重,西醫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屬于此病范疇,本病宿根難除,每因感冒風寒而引發,發時宜辨證施方,平時則宜調理肺、脾、腎三臟。余制活血青龍丸囑患者于未發病時長程服之,可以增強正氣,漸消宿根,而減少外邪之觸犯,減輕病發之證情.
方藥配制;全當歸50g,紫丹參50g,參三七粉50g,生白芍50g,焦白術50g,關防風50,生黃芪50g,生麻黃50g,川桂枝50g,細辛50g,姜半夏50g,淡干姜50g,炙甘草30g,五味子50g。上藥共研極細末,取藥粉三分之二,以開水攪拌成稀糊狀,入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煮沸,至厚糊狀,冷卻再將余下三分之一藥末摻入其中,以煉蜜500g左右調入。置避光通風處散發水分,待濕度適宜時做成藥丸,每丸10g,每天早晚各服1丸。于伏天起服直至冬令。
案例,陳某某,男,67歲,農民,入冬咳喘頻作10余載,每至冬令,遇風寒易感冒,繼而咳嗽喘作,年甚一年。近年來每次發病,病情危篤,西醫診為“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每發均予對癥處理。平素不耐勞累,動甚則小喘,季脅一周有熱灼感,但觸之不熱。此肺之宣降失司,血行瘀滯不暢,甚于季脅一帶,郁久蕰熱,而有熱灼感。郁解則熱可散,瘀化則宿根除,咳喘休,故以活血青龍丸,自夏日服至冬至,是年末未見發病。
慢性咳喘為久病也。久病必有瘀。又肺主氣,氣為血帥,肺為相傅之官,助心行血,肺氣不利,不能助心行血,則血行不暢,病久則滯則瘀?;钛帻埻韫δ芑钛?,血流通暢,血能載氣,氣隨血流注于肺脈,充養肺野,再伍宣降肺氣之品,則肺之宣降有力,衛外亦強,以冀緩治慢性咳喘。
活血青龍丸的制作,融煎劑、丸劑方法于一體。將藥物研為極細末,取三分之二以水調至糊狀再煮沸,藥物成小顆粒狀與水接觸,較之飲片與水接觸面增大無數倍,又經煮沸,可充分取得藥物有效之成分。而藥物某些有效成分在高溫下往往可被破壞,故余藥之三分之一不予煮沸,而將其與經煮沸的藥物揉合一起,做為藥丸。這樣,既防止高溫破壞藥性,又防止不加熱則藥物有效成份難于獲取的弊端,可以竭盡藥物性能之全力。
一曰哮喘宿根,必責之于痰,余以為,宿根不在痰而在瘀。
哮喘,與西醫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等病相似,醫家多認為本病反復發作不休者,多緣痰為宿根之故,仲景亦認同其說,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提出,“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烈,必有伏飲?!闭J為本證以膈上伏痰為主因,以寒熱之邪為誘因,一般發時治標,緩時治本,治本又以調脾、肺、腎為主。冀緩消漸化痰根,然而,從上說之法,病情依舊經常為外邪觸發,以至日益加重,終無良策,余則破痰之迷霧,求根之真諦,而得本證之發病,痰為標,瘀為本之關鍵,系瘀血作祟,所謂宿根,瘀血也。
蓋知哮喘病位在肺,肺主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心主血脈,肺為相傅之官,助心行血。肺臟朝百脈,全身之血載氣而會于肺,籍呼吸,使清濁之氣進行交換,若肺氣失于宣肅,則哮喘作也。哮喘缺氧,屬氣虛氣滯,氣滯可致血瘀。缺氧則可致靜脈收縮,血液濃縮,故哮喘之時,其血多瘀。
哮喘,病程時間較久,從氣血論之,初病之時,邪犯氣分。反復發作,病情日重,病邪由淺入深,由氣入血。亦所謂“久病入絡”。氣機不通,血行焉暢?血行不暢,瘀自生也。血能載氣,血瘀于肺,難以載氣養身,肺氣漸虛,肺虛宣肅不力,則衛外空虛,一旦觸冒外邪,則